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洲av无码放荡人妇网站,中文字幕乱码视频32,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播

無障礙版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來源:未知 發布時間:2015-06-23 14:32 瀏覽次數:- 分享到:
 

 


目 錄

  一、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ㄒ唬┌l展基礎
?。ǘ┌l展環境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ǘ┌l展目標
?。ㄈ┛傮w要求
三、主要任務
?。ㄒ唬┱{整優化產業結構
 1.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2.促進工業產業升級
  3.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4.全面推進信息化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1.加強重點領域和區域自主創新
  2.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3.健全創新支撐服務體系
  4.加快科技體制和機制創新5.加強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工作
 (三)促進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
  1.優化提升外源型經濟
 2.做大做強內源型經濟
?。ㄋ模┘訌妳^域協調與合作
 1.調整優化區域空間結構
 2.提升珠三角發展水平
 3.加快兩翼和山區發展
 4.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5.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ㄎ澹┙y籌城鄉發展
  1.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2.提高城鎮化水平
 3.統籌城鄉建設
 4.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5.深化農村改革
 (六)發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業
  1.推進教育現代化
 2.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3.壯大人才隊伍
 (七)構建綠色廣東
  1.加強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
  2.加強環境綜合治理3.加強生態保護
?。ò耍┻m度超前發展基礎設施
  1.完善交通運輸網絡
  2.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3.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ň牛┥罨w制改革
  1.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2.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3.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4.探索地方金融體制改革5.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ㄊ┐龠M社會和諧發展
  1.促進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2.維護社會公平
  3.加強衛生體育和人口工作
  4.保障公共安全
  5.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6.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四、重大工程
  (一)綜合運輸工程
  (二)能源保障工程
 ?。ㄈ┧ㄔO工程
 ?。ㄋ模┳灾鲃撔鹿こ?br/> ?。ㄎ澹┈F在重化工程
 ?。┓諛I工程
 ?。ㄆ撸┺r村建設工程
  (八)環保生態工程
  (九)文化發展工程
 ?。ㄊ┢桨脖U瞎こ?br/>   附件1:廣東省“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表
   附件2:廣東省“十一五”規劃重大項目表(略)
 
  2006—2010年是我國和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期?!笆晃濉币巹?,是在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黨中央提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后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十一五”規劃,對于促進廣東省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對于廣東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本綱要根據《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規劃,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一、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ㄒ唬┌l展基礎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時期的發展,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重點任務如期完成,為在“十一五”時期實現既快又好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經濟發展跨上新臺階。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居全國前列。“十五”期間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2005年達到2170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23616元。2005年來源于廣東的財政收入達4432億元。對外貿易持續較快增長,“十五”期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3%,2005年達4280億美元。
  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2005年,三次產業比例為6.3∶49.5∶44.2.縣域經濟取得新突破,農業保持穩定發展勢頭。工業產業結構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趨勢明顯,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9.3%,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為44:56,汽車、石化、機械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加強。通信、物流、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
  3.區域協調和合作發展邁出新步伐。山區經濟增長呈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良好勢頭。東西兩翼臨海優勢逐步得到發揮,臨港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廣州、深圳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加強,珠江三角洲地區整體實力進一步提高?;浉郯暮献髟贑EPA框架下全面展開。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正式啟動并順利推進。
  4.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交通運輸網絡進一步完善,提前一年實現地級市通高速公路的目標。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密度達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3140公里,“十五”期間新增約1950公里。廣州白云機場遷建工程順利完成。鐵路、港口、航道建設步伐加快。電源電網建設加快進行,西電東送成效顯著,電力供應能力顯著提高。到2005年底,省內發電裝機容量達4800萬千瓦,“十五”期間新增約1610萬千瓦。水利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全省防災抗災能力和安全供水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笆濉逼陂g修建、加固江海堤圍6305公里,完成水庫除險加固3522宗。通信基礎設施發展迅速,2005年光纜總長度約29萬公里,為2000年的4.3倍。
  5.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文化大省建設開局良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科技綜合實力日益增強。教育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高等教育實現新的跨越,毛入學率由2000年的11.4%提高到2005年的22%.公共衛生事業加快發展,抗擊“非典”取得全面勝利。體育事業成績喜人,廣州“申亞”成功?;窘⑵鹨陨鐣kU為主,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全面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就業局勢穩定,2005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
  6.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2005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690元,“十五”期間年均實際增長分別達8.0%和4.1%;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局部地區有所改善,環境綜合指標達到85分;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7.02‰,期望壽命達74.8歲。
  7.體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初見成效。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新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初步形成,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加快,企業投資自主權得到進一步落實。取消農業稅,農民負擔大幅度減輕。糧食流通體制和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化體制改革順利進行。市場體系不斷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8.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民主法制建設深入推進,社會保持穩定。全面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顯。地方立法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民主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扎實開展。積極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成效明顯。
  (二)發展環境
  未來五年仍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為廣東省發展指明了方向。廣東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重要轉型期: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將從舒適型向發展型轉變,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也將從側重量的增加轉向質的改善,消費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制造業將從勞動密集型為主轉向適度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第三產業將獲得進一步發展,生產服務業比重進一步增加,產業結構進入優化升級階段;隨著區域合作發展新格局的形成,特別是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務實推進,區域合作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社會組織形式、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的變革加快,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將會不斷增多并趨于復雜,社會處于一個重要的轉型期。
  新的發展時期,廣東省既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和不利因素。
  1.發展的機遇
  從國內外環境看,廣東省的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總體穩定的國際環境,為廣東省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和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有利于廣東省繼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提升產業結構;我國政治社會穩定,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為廣東省的發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國內環境;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有利于廣東省在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的架構下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從廣東省自身發展來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一是經濟基礎較好。財政收入、外貿進出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多年居全國前列。二是發展潛力較大。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有利于促進工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重化工業的加速發展,有利于推動經濟進入較長的增長周期;交通運輸方式的優化,特別是水運和鐵路運輸的加快發展,將為廣東省長遠發展提供大運量、低成本的交通支撐。三是市場化程度較高。廣東省在全國率先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改革不斷深化,有利于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持久動力。
  2.面臨的挑戰
  從國內外環境看,廣東省的發展也面臨嚴峻的挑戰:隨著經濟外向度的提高,廣東省經濟容易受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貿易摩擦糾紛增多,不利于廣東省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在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的新形勢下,國內地區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廣東省的先發優勢逐漸弱化,繼續當好排頭兵面臨新的挑戰。
  從廣東省現狀來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經濟增長方式仍具有明顯的粗放型特征,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低循環、高速度低效率等問題突出。二是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部分江河水污染嚴重,大氣環境質量亟待改善。三是發展不協調。東西兩翼和山區遠落后于珠三角的發展;城鄉二元結構明顯,縣域經濟基礎薄弱;內外源型經濟發展不協調;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四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主要來源于國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少;高層次人才和技術工人短缺。五是體制性障礙依然突出。政府職能尚未得到根本轉變,部分領域的改革緩慢。六是社會方面的問題較多。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人口、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公共安全、社會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為總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加強自主創新,深化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為全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ǘ┌l展目標
  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進入寬裕型小康社會,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建設成效顯著,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文化更加繁榮,法制更加健全,社會更加和諧,人民基本實現富裕安康,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東西兩翼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期,山區發展邁上新臺階。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省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發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到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33500億元(按2005年價測算,下同),年均增長9%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4400元(約合4250美元)。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工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服務業全面發展,三大產業比例達到5∶50∶45;科技創新能力提高,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8%.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3%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25.7萬公頃。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到2010年,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局面得到較大改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綜合素質普遍提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為98%左右,實現免費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現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大體相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8%以上;2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高水平承辦好2010年亞運會。
  ——體制、法制更加健全。到2010年,體制創新有突破性進展,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就瓿缮鐣聵I領域和公共事業領域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開的改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健全。
  ——社會和諧程度提高。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穩定和諧、寬容誠信的社會環境。社會服務和管理水平大為提高,城鄉、地區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化水平達65%(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徑),非農就業比重達72%,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左右。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2180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2200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85%.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分別達5.5%和6%左右。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4.7%和42.9%.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達到58%.法定報告傳染病總發病率控制在200/10萬以下,嬰兒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左右。人口期望壽命達到75歲。
  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達到68800元(約合85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境優美、城鄉協調、體制完善、社會文明。
  (三)總體要求
堅持繼承、創新、提高、發展,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動力,努力當好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切實做到六個“必須加快”。
  第一,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發展優質型、效益型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必須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把科學技術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推動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推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構建創新型廣東。
  第三,必須加快推進經濟國際化和體制創新。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以全球的視野謀劃廣東省的發展,著眼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促進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大力提高“引進來”的水平和“走出去”的競爭力,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進一步加強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以及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大改革攻堅力度,突出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改革行政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法治型政府、服務型政府,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四,必須加快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調整優化區域空間結構,繼續提高珠三角經濟發展水平,加快東西兩翼和山區的發展,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補、各展優勢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第五,必須加快建設綠色廣東。實施綠色廣東戰略,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目標,發展循環再生的綠色經濟,構筑系統安全的綠色生態,建設優美高質的綠色環境,培育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文明,促進自然生態環境系統與經濟社會發展系統良性循環,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六,必須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依法治省,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發展和進步,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強社會管理和社會利益協調,關心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構建“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和諧廣東。
  三、主要任務
 ?。ㄒ唬┱{整優化產業結構
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為核心,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支柱產業為支撐、服務業快速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1.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區域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強的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效益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大力發展規模經濟,提升大宗農產品質量和加工水平,建設星火技術產業帶,促進優勢主導產品的發展。加快發展具有競爭優勢和嶺南特色的生態型效益農業。優化糧食生產結構,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加快海洋綜合開發,大力發展海洋捕撈業和養殖業,推進海洋產業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推進粵臺農業合作。
  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廣農業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和重大應用技術研究開發,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增長向科技推動型轉變。圍繞廣東省大宗、特色、優勢農產品,進一步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促進農業增長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積極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促進農業增長向集約型轉變。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促進農業利用外資和農產品出口。
  2.促進工業產業升級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推進產業聚集,填補和增強產業鏈高端鏈節,提升產業層次,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管理水平,實現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效益型、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
  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家電等支柱產業。加快電子信息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以新一代移動通信產品為主的通信設備和以數字產品為主的消費類電子制造業,推動微電子、軟件、新型元器件成為支撐行業發展的主導產品,形成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設計、軟件和新型顯示器件產業群,將廣東省建成世界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和研發基地。充分發揮廣東省沿海深水大港和市場區位優勢,加快發展以煉油、乙烯為龍頭的煉化一體化項目,突出發展石化中下游項目,延伸發展石化產業鏈,使廣東省石化工業在總量規模、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方面邁上新臺階,成為亞洲主要的石化基地之一。以家電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為重點,逐步提高高技術產品比重,鼓勵家電企業向國際化發展,做強做大知名品牌企業集團,提高廣東省家電產品、產業國際競爭力。
  加快發展汽車、裝備制造、鋼鐵等主導產業。完善汽車產業支撐體系,推動企業提高產品的開發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形成以廣州轎車工業為龍頭,汽車和摩托車及其零部件協調發展的格局,力爭到2010年廣東省汽車生產能力達到150萬輛以上,成為我國主要的汽車產業基地。重點發展能源設備等重大技術裝備,醫療影像設備、電子器件生產設備等高技術裝備和數控系統、精密測試儀器等基礎裝備,提高系統集成能力;進一步提高通用裝備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建立起具有先進裝備制造業特征、產業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的裝備制造體系。科學規劃、統籌全省鋼鐵工業結構調整,推動廣東省鋼鐵骨干企業與國內重點鋼鐵企業聯合建設沿海鋼鐵基地。
  積極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產業。支持生物技術、新材料、現代中藥和新能源等領域的創新研發和重大產業化項目。把握全球生物技術進入大規模產業化和產業內國際分工格局正在形成的機遇,大力推動生物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廣東省的比較優勢,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等產業。爭取發展航空工業產品。
  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食品、建材等傳統產業。以服裝和家用紡織制品為龍頭,以面料為突破口,按產業鏈配套擴大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促進紡織服裝業從數量主導型向品牌效益型轉變。以確保食品質量安全為前提,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現代食品工業企業集團,加快食品工業向品牌經濟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有重點地發展具有優勢和競爭力的建材產品,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新型建材業,走高效低耗優質的發展道路。
  3.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優化服務業結構,提升產業素質,增強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
  壯大旅游業、信息服務業、房地產業、批發和零售業等有優勢的服務業。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契機,推動旅游業的區域合作;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礎設施,推進旅游業向連鎖經營、規模經營、品牌經營方向發展。加快電信服務業的發展,鼓勵拓展電信服務新業務,開展多種類的移動增值業務,推動寬帶無線上網;建立和健全電子商務支撐體系,推廣電子商務的應用;大力發展地理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產業。加強房地產一級市場調控,培育和完善二、三級市場,擴大房地產有效需求;積極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大力推行連鎖經營、倉儲超市、專業配送、代理制、網上購物等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合理調整大城市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加快商業網點向農村延伸。
  大力發展金融產業。鼓勵金融服務創新,穩步發展綜合類、衍生類金融服務,發展壯大保險業,積極拓展理財業務、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和電子銀行等金融業務,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益。著力加快中心城市金融業發展,高標準規劃建設廣州、深圳金融商務區,推進廣州、深圳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增強區域金融中心的輻射帶動功能。繼續做大廣東省金融總量,做強金融機構,提高廣東省金融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金融強省。
  加快發展商務服務業、物流業和會展業等生產服務業。大力發展管理咨詢、法律、會計、廣告、戰略策劃、資產評估、投資顧問、融資咨詢、產品設計、包裝等商務服務;積極引進、培育一批能承接國際業務的優秀中介機構。圍繞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合理整合物流資源;加大物流市場開放力度,推動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加快發展具有產業和區域特色的會展業,繼續辦好廣交會、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和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等會展,整合區域會展資源,加快培育新的全國性、國際化的會展品牌。
  鞏固提升居民服務業、餐飲旅館業等生活服務業。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健全服務網絡,拓展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運用市場機制發展社區服務業。加大餐飲業連鎖經營模式和名牌產品的推廣力度,全面提升旅館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改善服務業發展環境。深化服務業體制改革,建立公開、透明、規范、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打破行業壟斷。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服務業發展環境素質。完善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加強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現代服務業。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結合廣東省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特點,制定鼓勵消費的政策,引導城鄉居民擴大在居住、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和保險等服務領域的消費,促進服務業發展。規范和發展消費信貸,擴大消費信貸品種、范圍和規模。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努力擴大農村消費。
  4.全面推進信息化
  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全面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到2010年,全省形成信息技術普遍適用、信息資源合理利用、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領域的較為完善的信息化體系,初步實現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城鎮家庭互聯網普及率60%以上,電視、廣播實現數字化。
  大力推進產業信息化。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產品的信息技術含量,促進企業實現生產裝備自動化、管理現代化、決策智能化、商務電子化。積極應用信息技術為農業育種、種植、加工、流通等全過程服務,建立和完善各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系統。大力推動服務業信息化建設。
  全面促進社會事業信息化。加快推進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保等公共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建設面向家庭用戶的社會信息服務網絡,形成服務全社會的信息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現代多媒體教育、網上教育和遠程教育,加快高等學校和中小學網絡建設。以建設廣東數字圖書館與文獻服務體系為重點,推動文化領域信息化建設。建設面向公眾的衛生信息服務平臺、綜合性社會保障信息網絡系統、社區服務信息網絡、資源環境綜合數據庫和地理空間信息公共服務體系。
 ?。ǘ┨岣咦灾鲃撔履芰?br/>  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堅持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使廣東省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到2010年,技術自給率從目前的41%提高到48%左右。
  1.加強重點領域和區域自主創新
鼓勵原始性創新,抓好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推進產業技術跨越式發展。加強集成創新,形成一批產業帶動力強、關聯度大、優勢資源集成度高的戰略產品。進一步完善重大引進技術及裝備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統籌協調機制,促進外源技術內源化。重點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加強生物科技在農業、工業、人口和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加快發展海洋科技。切實抓好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提高產業整體技術水平。支持廣州、深圳成為自主創新的基地,充分發揮珠三角在自主創新中的帶動作用。
  2.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強化企業的自主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創造條件、優化環境、深化改革,切實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和活力。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圍繞廣東省產業的優勢領域,發展壯大一批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組建研究開發院,從事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公共技術的研究。支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充分發揮作用,成為廣東省產業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建立為中小企業創新服務的科技平臺,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重視和發揮民營科技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生力軍作用。
  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繼續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突出加強應用技術研究。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進入企業的技術創新機構,建立產學研互動機制。鼓勵大中型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級研究開發院,創建技術戰略聯盟,聯合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鼓勵大型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建設高水平的創新與產業化基地。
  走開放型自主創新之路。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資源,依托重大工程項目,開發核心技術。發揮國際合作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吸引世界500強企業來粵設立研究開發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基地,鼓勵外資研發機構與廣東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研究開發活動。
  3.健全創新支撐服務體系
健全資金和人才支撐體系。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調整和優化投入結構,增強政府投入調動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完善財政投入機制,確保地方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快于全省財政收入增長,到2010年全省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達到3%以上。整合科技研發、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等各項省級財政性專項資金,集中投向省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規劃所確定的重點領域、重點技術和重點產品。積極推動創業投資的發展,完善創新、創業的融資渠道。加強高層次、創新型優秀人才隊伍建設,注重引進技術研發團隊,吸引留學和海外高層次人才來粵工作和創業。
  完善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建設,制定行業技術標準,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網絡化的自主創新服務體系。搭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實現共享。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留學生創業園區、大學科技園區、民營科技園區、創業服務中心和各類產業化基地為依托建設創新企業孵化器,為企業提供基礎性的創業服務。
  4.加快科技體制和機制創新
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類科技力量分工合作、協調一致的宏觀協調機制,完善推進自主創新的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充分發揮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進一步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完善重大自主創新項目聯合攻關制度。建立適合科技自身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增強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自主創新的活力。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推進轉制科研機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公益類科研院所內部改革。
  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制定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實行按崗、按任務、按業績定酬的分配制度,以多種形式鼓勵科技人員創新。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建立以業績和能力為重點的自主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
  5.加強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工作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和支持企業到境外申請發明專利,利用知識產權占領和擴大市場,扶持發明專利技術產業化,爭取到2010年形成一批知識產權優勢單位和優勢區域。建立完善專利信息平臺和專利預警、維權援助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監管力度。加快建立面向全省的專利信息服務系統,加強專利信息檢索服務。建立健全專利指標評價體系和專利統計制度,使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專業化、國際化。引導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水平。加大名牌的培育力度,扶持企業創建名牌產品和馳(著)名商標。
  加強技術標準工作。積極跟蹤和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掌握標準制定的主動權。推進專利技術向標準轉化,提高標準中自有知識產權的含量。推進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力爭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采標率達到70%以上。加強對國外技術壁壘的研究和通報工作,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防范和應對國外技術壁壘。
  (三)促進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
  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優化提升外源型經濟,做大做強內源型經濟,形成外源型經濟和內源型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1.優化提升外源型經濟
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把引進外資與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和區域協調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吸引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跨國公司的投資,鼓勵其在廣東省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引導外資重點投向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環保節能產業、現代農業和欠發達地區。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的加工環節轉移到廣東省,把引進上游產業與提高現有下游產業的技術和生產經營檔次結合起來,鼓勵生產經營下游產品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增資擴產過程中延長產業鏈,向更高檔次升級換代。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創造與國際接軌的優良綜合投資環境。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加強規劃對招商引資的統籌和引導,抓住龍頭項目開展重大產業招商工作,以龍頭項目帶動相關產業投資。提高各類開發區的綜合競爭力,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完善珠三角產業升級、轉移政策,推動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從珠三角密集區向其邊緣區以及東西兩翼沿海地區轉移。積極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支持基礎設施、環境保護、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發展。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出口商品和貿易方式結構,著力擴大知名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出口,鼓勵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限制資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促進國內配套產業發展,提高加工貿易對國內產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大力發展一般貿易,提高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一般貿易出口的比重。全面推動服務貿易發展,著力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擴大服務貿易出口。優化進口產品結構,積極發展技術貿易,擴大先進技術、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進口,增加資源、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調整和改進外貿管理辦法,研究制定廣東省鼓勵出口商品目錄以及相應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外貿促進服務體系,用好國家和省促進外貿發展專項資金,發揮商會、協會等行業組織的作用,遏制低價傾銷行為,防止惡性競爭。加強對國外反傾銷等案件應訴的組織和服務工作,積極穩妥應對各類國際貿易摩擦。加強口岸和“大通關”建設,推進口岸改革和查驗模式便利化。
  2.做大做強內源型經濟
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原則,大力優化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政務、法制、市場、輿論等環境。逐步實現各種所有制經濟市場準入的平等待遇,在投資管理、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對民營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并購和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辦好各類民營經濟園區,促進民營企業上規模上檔次。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等方式做大做強,發展成為主業突出、市場競爭能力強的大公司大集團。鼓勵民營資本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參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擴大出口。引導民營企業提高自身素質,完善企業組織制度。
  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帶動力。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資源、重大基礎設施及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對一般競爭性行業的國有企業,通過兼并、股份合作制、轉讓和拍賣等方式,逐步有序退出市場和收縮國有資本。積極推進國有企業之間的資產重組,有效整合國有企業的人才、技術、資源與品牌等優勢,發展一批對國民經濟起基礎作用、對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起龍頭帶動作用,具有核心專利技術、知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推動國有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增強國有經濟在全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推進內源型經濟國際化。鼓勵和支持有競爭優勢的國內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開展面向全球的專業化、集約化、規?;鐕a和經營,實現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鼓勵企業通過新建、收購、兼并、股權置換、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建立品牌生產和國際營銷網絡,充分利用境外人才和技術資源,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開發資源,與建設重大產業項目相結合,建立穩定的能源、資源基地。擴大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規模,鼓勵企業到境外開展電力、交通、電信、建筑等領域的國際工程承包業務,帶動廣東省技術、設備和服務出口。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和中介咨詢機構對境外投資項目的支持和引導作用,幫助企業降低投資風險。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廣東省企業在研發、生產管理與營銷戰略等環節與跨國公司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逐步進入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銷售網絡,成為廣東省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
  (四)加強區域協調與合作
  前瞻性、全方位地重構廣東省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主體功能清晰、發展導向明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區域之間分工合理的有序發展格局,提高粵港澳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水平,促進區域協調和合作發展。
  1.調整優化區域空間結構
根據廣東省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現有狀況,全省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主體功能區。(1)優化開發區域的國土開發密度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其發展受空間和環境的制約十分明顯。要改變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模式,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繼續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廣東省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2)重點開發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較好。要充實基礎設施,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壯大經濟規模,增強吸納資金、技術、產業和人口集聚的能力,承接優化開發區域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轉移,逐步成為廣東省新的經濟密集區和人口密集區。(3)限制開發區域的生態環境較弱,集聚經濟和人口的條件不夠好。要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兼顧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逐步成為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功能區。(4)禁止開發區域是指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要依據法律規定和相關規劃實行強制性保護,嚴禁不符合保護區功能定位的開發建設。
  各地要按照以上四類功能區定位規范區域開發秩序,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實施分類管理的區域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和績效評價、政績考核標準。
  2.提升珠三角發展水平
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對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把廣州建設成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化大都市,把深圳建設成富于創新活力、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際性城市。經濟特區要繼續增創新優勢,走出新路子,辦出新特色,實現新發展。珠三角要提升發展層次,繼續做優做強,實現“品牌輸出,產業轉移,拓寬空間;高新引進,優化結構,再上臺階”。逐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山區轉移,拓寬發展的空間。加快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快產業要素集聚,重點發展技術和知識含量高的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著力提升產業結構的層次和集約化程度。加強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整合區域內產業、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努力將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級的制造業基地和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群。加快廣州南沙開發,把南沙建成珠三角乃至全省新的重要經濟增長極和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濱海新城區。加快珠三角與東西兩翼、山區連接地域的發展。
  3.加快兩翼和山區發展
推動兩翼、山區與珠三角的互動發展。實行差別化產業政策,促進珠江三角洲、兩翼、山區的產業形成各有側重的梯度合理分工。積極推進珠三角產業向山區和兩翼轉移。加強產業轉移中的環境保護,限制高污染產業轉移到兩翼和山區。建立健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等重大事項的協調機制,實現兩翼、山區與珠三角利益共享和共贏。繼續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建設的扶持力度。
  加快東西兩翼發展。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兩翼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兩翼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以建設公路網、鐵路網、海港等為重點,完善東西兩翼的交通基礎設施。強化工業在兩翼發展中的主導地位,發揮兩翼的臨海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臨港重化工業、特色產業和配套產業。通過建設一批重大項目,提高區域工業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使兩翼成為廣東省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建設現代漁港經濟區。
  加快山區發展。積極落實扶持山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山區公路、水利、農村電網和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山區產業發展要按照適度發展、集中開發和嚴格保護環境的原則,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等特色產業、資源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圍繞全省主導產業,積極與珠三角產業互動,發展配套產業。
  4.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
按照“前瞻、全局、務實、互利”的原則,進一步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發揮粵港澳各自的優勢,全方位加強合作。重點加強粵港澳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的合作,引進吸收港澳現代服務業,提升廣東省服務業的競爭力。推動廣東省企業在港澳發展業務,促進港澳的繁榮穩定。積極推進粵港澳在物流、旅游、金融、中介咨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信息、環保和口岸通關等各領域的合作。加快跨境基礎設施建設。
  5.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堅持自愿參與、市場主導、開放公平、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模式,創新合作機制,制定和實施合作規劃,以落實合作項目和消除行政壁壘為重點,整體推進、分步實施,共同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內各方合作。完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重點推進區域內高速公路、鐵路干線、沿海港口、內河航道和機場建設,進一步提高區域綜合運輸能力。加強區域電力輸送、電源建設和煤炭、天然氣、油品供應等能源方面,以及產業投資、科技、物流、信息化、商貿、旅游等領域的合作,形成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逐步消除影響區域合作的障礙,建立公平開放的區域市場體系。積極籌劃建設泛珠三角橫琴經濟合作區。
  (五)統籌城鄉發展
以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為中心,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努力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1.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把城市與農村的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強第二、三產業對第一產業的帶動作用。以縣域工業化為龍頭,以產業集群和專業鎮為載體,大力招商引資,主攻民營經濟、培育特色經濟、發展配套經濟、提升勞務經濟,以科技富民強縣,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從實際出發,選準和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形成具有縣域特色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專業鎮和專業市場,引導和促進企業進園區發展,提高縣域工業的聚集水平。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落實簡政放權政策,按照責權統一、重心下移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縣級政府管理權限。完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激勵型財政機制和干部人事制度。
  2.提高城鎮化水平
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穩步推進城鎮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東西兩翼城鎮密集區、粵北城鎮點軸發展區為主要聚集區域,交通運輸主干線為依托軸,有規劃、有步驟地引導各類企業和人口向城市、縣城和中心鎮集聚發展。大力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以及由這些城市組成的產業帶,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加快中心鎮發展,完善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切實提高中心鎮的建設水平,吸引農民進入城鎮就業、生活。加快建立、健全推進城鎮化的各項保障制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提高城鎮化水平的體制和政策環境。采取切實措施解決城中村改制后社會事務管理、基礎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問題。
  3.統籌城鄉建設
按照省要管到縣,市要管到鎮,縣要管到村的要求,切實加強城鄉建設規劃管理。統籌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努力形成城鄉銜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電、郵電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網絡。按照統一規劃、明確分工、統籌安排的原則,整合政府支農投資,集中財力,加強農業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啟動農村小康環保行動,積極開展創建生態文明村、鎮活動,重點推進農村改水、改路、改廁、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大力推廣沼氣利用,加強垃圾、污水等污染物處理,解決村莊環境“臟、亂、差”的問題。
  4.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
充分發揮城市文化和公共服務的優勢,鼓勵和引導城市社會事業向農村延伸,加強農村公共服務。把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納入各級財政支持范圍,增加政府對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投入機制,鞏固提高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重點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并將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農民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疾病預防和醫療救治條件。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養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5.深化農村改革
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鞏固和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務農收益。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穩妥推進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和安置機制。按照依法、平等、協商、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深化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繼續推進鄉鎮撤并和精簡機構工作。加強村民委員會建設,充分發揮村民代表大會的作用。
 ?。┌l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業
優先發展教育,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設人才強省和文化大省。
   1.推進教育現代化
促進教育全面發展。圍繞“義務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努力建立結構優化、協調發展、具有廣東特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從2006年秋季起在全省農村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優質普通高中建設,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100%、其他地區90%以上普通高中建成市一級標準以上學校。采取切實措施,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努力擴大辦學規模,建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繼續提升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著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整體辦學水平,到2010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圃谛I_到130萬人左右,在校研究生達到8萬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推動經濟較為發達、教育實力較強的地區建設教育強市。
  大力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適應教育需求迅速增長和多元化發展的要求,完善教育立法,建立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辦學、社會參與監督的新型管理體制。調整政策和資金投向,縮小城市義務教育優質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差距,使適齡兒童得到基本同質的義務教育。進一步落實鼓勵民辦教育發展的各項政策,促進民辦教育加快發展、有序發展,形成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進一步擴大教育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深化考試、招生和學業評價制度改革,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建立和完善教育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元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財政支出要優先保證教育的需要,不斷提高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確保教育投入的穩定增長。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民間資金舉辦非義務教育。合理制定收費管理政策,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完善城市和農村貧困家庭教育保障體系,制訂長期、穩定的智力扶貧和教育資助政策,促進教育公平。
  2.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規范市場運作。加強文化產品市場、要素市場、中介機構、行業組織建設,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體制。制定和完善促進文化發展的各項政策,加強文化立法工作,基本形成體現文化工作特點,適應法制建設總體要求的政策法規體系。拓寬對外文化交流渠道,發展海外文化交流陣地和文化實體。根據現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和功能,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工作運行機制、競爭約束機制和崗位目標責任制。深化文化企業改革,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推進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
  發展文化事業。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轉變文化服務觀念,創新文化服務體制,形成相對完備、充滿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財政性資金主要投向文物保護、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優秀民間藝術保護、社會科學研究和公共文化設施等領域。鼓勵社會對公益文化事業的捐贈和其他形式的投資。改進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方式,引入競爭激勵機制,采取政府采購、項目招標等方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事業,培育廣東文化品牌、鍛造文化精品、造就文化名家。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繁榮群眾文化。
  壯大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大力發展文化經濟,建立起覆蓋全省、結構合理、機制靈活、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并與國際接軌的文化產業體系。優化國有文化資源配置,通過政策引導,以資產為紐帶,組建一批新型國有文化企業和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推進文化集團跨地區、跨行業經營,壯大規模實力。打破行業壟斷,完善準入機制,建立健全文化產業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在影視和音像制作、發行、印刷、演藝、娛樂、會展、文化中介服務等行業,鼓勵社會資本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興辦文化企業。積極推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走出去”,促進文化產業國際化。
  3.壯大人才隊伍
加快人才工作體制和機制創新。加大人才工作立法和執法力度。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評價、績效考核、選拔使用、分配激勵和人才保障機制,逐步形成促進各類人才干事創業和發展的長效機制。深化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建立科學有效的評聘制度。建立健全專業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職業資格制度,完善人才戶口遷徙制度和居住證制度,促進人才的自由流動。
  加大培養和吸引人才的力度。實施黨政人才、企業家、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青年人才六大人才培養工程,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創新力強的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服務功能區,提高綜合服務能力,構建有利于人才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拓寬人才工作視野,引進人才、留住人才與引進智力相結合,努力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來粵工作,增強人才綜合競爭力。
  推進人才資源整體開發和合理配置。以高層次、復合型和高技能緊缺人才為重點,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推進人才結構調整,優化人才資源配置,促進人才合理分布。發展人才市場,引導人才合理流動。啟動人才智力振興山區行動計劃,激活欠發達地區人才工作。加大人才開發投資力度。
  (七)構建綠色廣東
實施綠色廣東戰略,走綠色發展之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1.加強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
建立健全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合理高效利用的機制。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發展循環經濟為途徑,完善法規政策,建立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公眾參與的節約型社會建設機制。實行資源效率和最低技術水平準入標準,實施對高消耗及落后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強制性淘汰制度。完善有利于資源節約的價格機制和補償機制,建立健全促進資源節約的政策法規和評價指標體系。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完善循環經濟的法規和標準。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綠色建筑業、生態農業和環保型產業,逐步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形成綠色產業體系。制定鼓勵廢棄物回收利用的政策,促進其向產業化發展,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回收利用率。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重點組織開發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等“綠色技術”,實施一批節能工程,不斷提高單位資源消耗產出水平。到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清潔生產企業、生態工業園區、生態農業縣、鎮,創建一批資源節約型城市。
  加強資源開發利用等各個環節的管理。在生產、建設、生活等各領域,廣泛推行節約各種資源活動,特別要加強對重點行業的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等資源的消耗管理。大力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實行更加嚴格的土地管理和保護制度,設定區域綠地和環城綠帶。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從源頭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的產生。鼓勵使用“熱電冷”聯產、潔凈燃煤發電等節能、環保發電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各行各業推行節水措施,鼓勵水資源的再生利用。加強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節約意識。
  2.加強環境綜合治理
綜合防治水污染。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和產業污染控制,加大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和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力度,綜合控制面源污染。以珠江綜合整治為重點,繼續加大對一批重點污染河段的整治。到2010年,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60%以上,主要江河水質保持良好,局部有所改善。
  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燃油火電廠脫硫,2008年以前全省基本完成現役12.5萬千瓦以上火電廠(含在建)脫硫治理,新建燃煤電廠必須同步配套建設脫硫裝置。研究開發和推廣清潔燃燒技術及煙氣脫氮氧化物技術。提高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有效削減大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排放量,減少酸雨頻率,改善空氣質量。
  加強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的處理處置。強化源頭控制,減少廢物產生量。建立健全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和回收體系,到2010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5%.建設核安全與輻射環境保護設施和監測管理網絡,實現輻射源的安全監控,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優化環境保護管理機制和政策環境。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嚴把環保準入關。從區域環境容量和資源保障能力出發規劃產業布局和工業項目建設。加快建立跨區域、流域的環境保護協作機制,積極探索制定合理的排污費征收和使用政策。開展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點工作。加大環保投入力度,促進環保投入的多元化、社會化。加強綠色生態標志的推廣和管理,倡導綠色消費,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積極開展創建綠色城鎮、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生態示范區等活動。
  3.加強生態保護
加快建設林業生態省。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加快林種樹種結構調整,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保護野生動植物和濕地資源。建設以生態公益林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抓好主要江河流域水源涵養林建設,提高森林涵養水源的生態防護功能。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加強水資源保護。禁止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域布點建設排放污水項目,嚴格限制在重要集水區布局排放污水的項目,加強對飲用水的監測,切實保障飲用水安全。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繼續開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強化海域使用管理,加強珠江出??谝约叭≈饕闪魅牒:涌谒?、灘涂的管理,處理好海洋開發和防洪、船舶通航的關系。加強海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海洋災害的防御。對海岸帶、防護林以及紅樹林、珊瑚礁等生態系統實施重點保護,建立一批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
  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加強對土壤污染的防治,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化肥和可降解農膜,加強對農業環境監測預警,保護農業生態功能區。
  (八)適度超前發展基礎設施
  優化布局,完善網絡,加強以交通、能源、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
  1.完善交通運輸網絡
大力推進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高速公路及縣鄉公路網、軌道交通網、高等級航道網、集裝箱運輸系統、能源運輸系統和民用航空運輸系統等“三大網絡、三大系統”的建設。到2010年,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1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5000公里左右;公路密度達到78公里/百平方公里。鐵路營運里程達約2900公里,地鐵達到300公里以上。民航機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9000多萬人。港口吞吐能力達12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達5000萬標箱。
  加快完善“三大網絡”。(1)高速公路、國省道與縣鄉公路網。加強與周邊省區連接的出省高速公路通道的建設,提高連接泛珠三角區域出省高速公路通道能力。到2010年,建成通往鄰省區的主要高速公路通道。提高國省道路面質量。加快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農村公路建設,提高路網整體質量和服務水平,完成鎮通村(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完善公路站場建設。(2)軌道交通網。以建設出省鐵路通道和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為重點,構建“三縱二橫”鐵路干線骨架,基本實現全省地級以上市通鐵路。加快廣州、深圳地鐵建設。(3)航道網。建設由西江水運主通道和珠江三角洲“三縱三橫”三級及以上骨干航道組成的高等級航道網,浚深沿海主樞紐港出海航道和整治內河深水航道,提高內河航運水平。
  加快建設“三大系統”。(1)集裝箱運輸系統。以沿海主樞紐港為重點,形成以深圳港、廣州港為干線港,珠海、虎門、湛江、汕頭等港為支線港,中山等其它港口為喂給港,并與鐵路、公路集裝箱運輸相銜接的集裝箱運輸系統。加強樞紐港內集疏運系統的銜接配套,推動多式聯運的發展。(2)能源運輸系統。加快煤炭運輸系統的建設,基本形成以電廠專用碼頭和廣州港為主的煤炭接卸系統。充分利用現有油氣碼頭能力,合理布局建設新的油氣碼頭。完善油氣運輸系統,建設珠三角液化天然氣運輸系統。(3)民用航空運輸系統。加強機場建設,拓展航空運輸網絡,優化整合運輸資源,提升航空運輸水平,構筑以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為樞紐、干支結合的機場體系。
  2.加快能源基礎設施
建設加強電源、電網、天然氣網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西電、核電、液化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優質清潔能源的供應,建立能源儲備,構建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
  加快電源建設。充分接收西電,加快發展核電,優化發展煤電,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和抽水蓄能發電,積極開發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上大壓小”電源結構調整,形成以大型骨干電源為主,多種電源并舉的結構。在沿海和內陸沿江進一步選址建設核電站,在東西兩翼沿海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和風電場,在珠三角等負荷中心建設調峰性能好的天然氣電站,按照能源布局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到2010年,全省電力裝機容量約9500萬千瓦(含西電東送2238萬千瓦),其中清潔電源所占比重達到53%,比2005年提高13個百分點;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及以上大型機組占省內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66%.
  加強電網和天然氣網建設。加強省內電網和西電東送電網的建設,形成便于接受外區送電和省內電力交換,滿足用電需要的安全穩定、結構合理的廣東電網。建設液化天然氣站線工程、南海天然氣上岸工程,形成貫穿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多氣源U型管網。開展粵東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和輸氣管網的選址等前期工作。
  3.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以實現水利現代化為總目標,繼續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人水協調的防洪除澇與防風暴潮體系和持續優化的水資源配置體系。
  加快建設防洪減災體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類防洪工程措施。積極推進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完善重點防洪工程布局。加強對水庫的除險加固、維護和管理,確保水庫安全運行,提高水庫綜合防災減災能力與水資源綜合調度效益。進一步強化非工程措施建設,完善全省三防指揮系統。
  優化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加強水資源調蓄和配置工程建設,實現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合理配置。合理開發利用東江、西江地表水及巖溶石山地區和雷州半島地下水等優質水資源。加強統一調度,協調城鄉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逐步構建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的水資源配置體系。抓緊開展研究治理珠三角的咸潮問題。
  加快農村水利事業發展。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山區防洪安全、農村飲水安全、農業灌溉用水安全和農村水環境生態安全。改善農田排灌基礎條件,增強農田抗旱排洪能力。在解決農村180萬人飲水困難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大力推進以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等為重點的節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ň牛┥罨w制改革
  以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加大改革力度,力爭在若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
  1.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和社會事業領域的管辦分離。加強政府在宏觀調控、統籌協調、規劃引導、制度建設、政策研究和制定等方面的職能。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增強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主導作用。努力提高市場監管水平,創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完善政府機構設置,優化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能分工,逐步實現政府職能、機構和編制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定化。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審批方式,加強后續監管。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強化社會輿論監督。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實施電子政務暢通工程,建立信息公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服務水平。注重節約行政成本。全面實施公務員法,健全公務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全面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進一步落實企業的投資自主權,及時發布產業政策、行業規劃、投資信息和市場準入標準,引導企業投資。改革政府投資管理制度,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范圍,明確劃分政府投資管理權限,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資后評價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行政府行政性、公益性投資項目代理建設制。
  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依法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范圍,明確省以下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責任。全面實施部門預算,加快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省級財務核算集中監管制度。擴大政府采購規模和范圍。推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進一步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注意防范政府債務風險。
  2.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按照“統籌規劃,分類管理,精簡機構,優化結構”的要求,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對行政性事業單位,將行政管理職能劃歸行政機關;對經營性事業單位,推動其改制轉企,進入市場;對公益性事業單位,在精簡機構的基礎上,加大政府的資金扶持力度,完善內部管理。改革事業單位投融資體制,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逐步推進社會事業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利用各種社會力量共同發展社會事業的管理體制。改革事業單位的經費支持和保障制度,根據事業單位類別建立不同的保障機制。改革事業單位內部管理體制,建立新型的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嚴格、規范、有效的事業單位監管體系。
  3.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建立完善的出資人制度,規范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加快以財務監管為核心的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科學的國有資產考核分配、國有資產收益、國有產權管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有企業領導人管理和企業重大決策失誤追究等制度。規范國有產權交易行為。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擴大市場準入范圍,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監管。
  推動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行股份制,實現企業產權多元化。國有中小企業實行整體改制,鼓勵企業員工、經營者和社會投資者參股、控股。積極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大型國有企業要有計劃分階段地放開國有股權限制。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企業實行國有控股。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改造和優化基礎性、壟斷性領域企業的產權結構。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
  健全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一步規范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的權利和責任,建立各負其責、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激勵和約束相統一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探索現代企業制度下職工民主管理的新模式。
  4.探索地方金融體制改革
積極推進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革,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設立、重組與改造,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推動金融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加快地方金融機構產權改革步伐。協調推進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綜合改革,加快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制,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通過深化改革營造廣東省金融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5.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進一步規范和發展產權、資本、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展壯大資本市場,建立規范的股票、債券、基金、保險和產權交易市場,拓展中小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發展和規范各類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進一步完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稀缺資源的價格形成和監督機制。完善行政執法、審計監督、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產品質量監管機制,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等行為。清理整頓對企業的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加快建設政府、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的信用記錄為重點,建立健全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
 ?。ㄊ┐龠M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要求,努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促進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積極促進就業。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渠道,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十一五”期間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00萬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促進再就業的扶持政策,完善對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消除政策性障礙,鼓勵自主創業。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鄉并重的就業制度和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不斷優化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政策環境和體制環境,“十一五”期間每年轉移農業勞動力80萬人。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加快區域人力資源交流平臺、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和遠程招聘系統的建設。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合理確定保障標準和方式,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率。進一步健全城鎮職工社會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制度。以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為重點,加快將靈活就業人員、個體工商業者納入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快制定實施外來務工人員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險制度。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盡量將沒有參保的群體納入醫保體系。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提高醫療保險基金的保障能力。強化社會保險共濟功能,健全省級調劑金制度,積極推進社會保險省級統籌。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險服務水平,基本實現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不斷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鞏固應保盡保,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低保標準和補助差額。大力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互助、社會養老和社會慈善事業,建立比較完備的社會救助體系,做好雙擁和優撫安置工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補充保險。積極發揮商業保險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
  2.維護社會公平
加強利益協調。完善利益分配和協調機制,兼顧不同地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依法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按照廣覆蓋、均等化原則,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務,逐步縮小城鄉、地區間公共服務的差距。增加政府對公共服務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務的公平性,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加大對困難群體的幫扶力度,提高各級政府對社會救助的財政支出,以救助為主,優惠減免為輔,在大中城市全面建立困難群眾醫療、教育、住房、法律等專項救助制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抓好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旅游扶貧,以產業化扶貧和技能培訓為切入點,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和轉移就業。加強殘疾人事業,幫助殘疾人康復、上學和就業,創造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完善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長效機制,逐步改革義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與戶籍掛鉤的制度,保證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外來工在子女入學、勞動就業、生活保障方面依法享有應有的權益。做好外來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強勞動關系調節工作,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合理調節收入分配。通過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等措施,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大對壟斷行業工資分配的監管力度,控制和調節壟斷性收入。
  3.加強衛生體育和人口工作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合理調整和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努力解決城鄉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強對艾滋病、流感、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提高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大力支持薄弱地區農村衛生設施建設,完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提高農村醫生的業務水平,強化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的預防保健和衛生監督功能。加強對動植物疫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加快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公益性醫療機構建設,加強對各類醫療機構的監管,規范和引導民營醫療機構健康發展,促進醫療服務的多樣化。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設中醫藥強省。加強婦幼保健工作。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發展體育事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發展公益性社區健身服務。發展競技體育,加強體育場館和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健全業余體育訓練網絡。支持廣州做好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的承辦工作。發展體育產品,擴大和引導體育消費,鼓勵社會資本興辦體育產業,推進體育產業發展。
  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嚴格控制出生人口數量。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優化人口結構。普及婚育指導,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嚴格實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屬地化管理,促進人口的有序合理遷移和流動,引導人口的合理分布。建立健全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落實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制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促進婦女兒童發展。進一步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堅持兒童優先原則,繼續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保障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平等就業,提高婦女社會參與程度。實施婦女兒童困難救助工程,重點解決貧困、特殊婦女兒童的安居、就醫和兒童的失學、輟學問題,努力改善欠發達地區農村婦女兒童的發展狀況。
  4.保障公共安全
完善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立和完善以預防為主,預防、處置、救援相銜接,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預警和應急體系,提高政府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對防洪體系、重點水土流失區、地下水超采區、生態脆弱區、地質災害多發區、地下礦物開采區的綜合治理。加強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和防治。開展多種形式的減災活動,突出抓好對珠三角和大中城市的防震減災工作。完善城鄉災害救助體系。
  提高安全生產水平。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嚴格執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重點加強礦山和危險化學品、爆炸品、放射性物質的生產、運輸、儲存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技術支撐、監督管理、應急救援、宣傳教育體系,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到2010年,單位生產總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工礦商貿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
  加強國防動員建設。貫徹執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加強國防動員組織體系和國防動員能力建設,提高平戰轉換能力。加快國防動員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現代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
  加強對重要物資儲備和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糧食安全預測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完善地方糧食儲備和風險基金制度,加強糧食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政府對糧食的宏觀調控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積極配合國家建設石油儲備體系。加強對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強化食品藥品監管,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設,確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堅持依法治省,維護法律權威,加大對各類不安定因素的預防和控制力度。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實行群防群治,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建設覆蓋全省城鄉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著重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
  5.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體系。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深入推進“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切實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風尚,全面提高廣大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新時期廣東人精神。以創建文明城市為龍頭,以創建“平安和諧社區”為切入點,以在珠三角地區創建一批高標準文明村鎮、在東西兩翼和山區創建生態文明村為重點,大力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向城鄉基層輻射延伸,提高城鄉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科普活動,反對封建迷信,取締邪教,遏制“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社會群體的思想問題。加強全社會的誠信建設。
  6.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加強和改進政府法制工作,建立和完善立法顧問制度和后評估等制度,推進民主立法、公開立法,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和決策跟蹤反饋、評價及責任追究制度,完善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推進綜合執法試點,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的法制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農村村民自治組織,推進社區居民自治,推動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搞好縣鄉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繼續做好僑務工作。
  四、重大工程
按照政府配置資源的重點應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重大基礎產業等領域的要求,重點建設“十大工程”。規劃建設重大項目237項,估算總投資約16000多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12000多億元。項目籌資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
 ?。ㄒ唬┚C合運輸工程
  規劃建設綜合運輸重大項目62項,估算總投資約5500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4320億元。
  高速公路。重點建設出省高速公路和完善省內高速公路網,如云浮至廣西蒼梧(平臺)、三水至廣西賀州、連州至湖南永州、韶關至江西贛州、梅州至福建龍巖等出省高速公路(廣東段)和珠三角外環、廣珠西線、廣深沿江、汕梅等省內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間,新增高速公路約2000公里。
  軌道交通。重點建設武廣客運專線、洛湛、廈深沿海、贛韶等出省鐵路,廣珠、廣深四線、廣湛復線等省內鐵路,以及廣州、深圳地鐵項目。建成廣州—珠海、廣州—深圳的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主軸線和廣佛線?!笆晃濉逼陂g,新增鐵路營運里程1100多公里,城際軌道交通270公里,地鐵262公里。
  港口航道。重點建設廣州、深圳、珠海、湛江、汕頭等5個主樞紐港的集裝箱、油氣、鐵礦石等專業化碼頭,配套發展沿海及內河中小港口。疏浚主樞紐港出海航道及整治千噸級及以上骨干內河航道。
  機場。重點建設新白云機場二期工程。擴建深圳機場。適時開工建設潮汕民用機場。完善各機場空管及安全保障設施建設。
 (二)能源保障工程
規劃建設能源重大項目21項,估算總投資約3290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2330億元。
  電源。重點建設嶺澳核電站二期、陽江核電站一期、臺山核電站一期,爭取建設陸豐核電站及第一個內陸沿江核電站。建設一批沿海大型火電基地和抽水蓄能電站,以及一批燃氣電廠。開發建設沿海大型風電場。建設集中供熱、熱電(冷)聯產電廠項目。
  電網。積極推進珠三角外環網建設,完善中部內環網和各電壓等級電網以及城鄉低壓配網建設?!笆晃濉逼陂g,新增220千伏以上電網線路約14142公里,變電容量11243萬千伏安。
  天然氣供氣網。重點建設珠海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一期工程,建成珠三角輸氣主干線。到2010年,力爭珠三角城市居民天然氣使用率達到50%.
  (三)水利建設工程規劃
建設水利建設重大項目22項,估算總投資約450億元左右,“十一五”期間投資380億元。
  防洪安全體系。建設縣級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包括西江、北江、東江、韓江干堤治理工程在內、捍衛農田5萬畝以上的江海堤圍達標工程,列入國家規劃和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設規劃的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重點建設北江大堤加固達標、珠三角五大堤圍工程,爭取開工建設樂昌峽水利樞紐、灣頭水利樞紐等防洪控制性重大工程。推進建設珠江河口整治工程。
  水資源配置。爭取開工建設鑒江河口水利樞紐,建立東江、韓江、北江水資源監控系統。繼續建設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優質供水網。積極進行“西水東調”、“西水南調”和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研究。開展城市供水第二水源的規劃建設。抓緊開展雷州半島改水治旱綜合治理的前期研究工作。
 ?。ㄋ模┳灾鲃撔鹿こ桃巹?br/>建設自主創新重大項目26項,估算總投資約770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630億元。
  自主研發工程。重點建設消費類電子、生物醫藥、重大裝備、先進制造、軟件與集成電路、新材料、節能與新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現代農業、消化吸收創新等自主創新專項工程。新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究開發院、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園區)、專業鎮技術創新示范工程和行業創新中心。
  公共支撐平臺。重點在一些關鍵領域、重點產業建設國家級、省級自主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一批面向全社會的基礎性、公益性的信息數據庫,以及全省通用的電子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信息安全認證中心、電子商務平臺和現代物流信息平臺。
 ?。ㄎ澹┈F代重化工程
  規劃建設重化工業重大項目13項,估算總投資約3580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2480億元。
  裝備制造基地。重點建設造船基地、重型裝備制造基地以及環保設備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形成以廣州南沙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造船、能源、環保、工程機械等裝備制造基地。建設廣州汽車產業基地及配套設施項目等,到2010年,新增汽車生產能力100萬輛左右。
  石化基地。規劃建設以大亞灣石化基地、廣州石化基地、茂湛石化基地、汕潮揭石化基地、崖門口石化基地為結點的沿海石化產業帶。重點建設南海石化1200萬噸煉油、廣州80萬噸乙烯、大型煉油一體化和現有煉廠擴建等。到2010年,煉油能力達到63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達到380萬噸/年。
  鋼鐵基地。新建湛江東海島千萬噸級鋼鐵基地和南沙高檔板材深加工基地。
  (六)服務業工程規劃
建設服務業重大項目19項,估算總投資約350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290億元。
  重點建設廣州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深圳鹽田港國際物流園、華南糧食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項目,廣州國際會展中心二期等會展項目和韶關丹霞山風景區等一批旅游項目。
 ?。ㄆ撸┺r村建設工程規劃
建設農村建設工程重大項目11項,估算總投資約490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310億元。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公路、電網、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公路、農網改造工程和村鎮綜合整治工程等。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大中型灌區的骨干渠道及配套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工程、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工程、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工程、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工程、農村沼氣示范工程及國家級重點漁港、國家和省級基本農田示范區等。
  (八)環保生態工程規劃
建設環保生態工程重大項目22項,估算總投資約690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490億元。
  環境保護。繼續推進治污保潔民心工程,重點建設珠江兩岸、珠江流域、廣州市河涌水系和練江、漠陽江等綜合整治工程。完成現役燃煤火電廠脫硫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集約化禽畜養殖場廢物處理工程和危險廢物處理設施。
  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建設“四江”(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流域生態公益林體系、紅樹林和沿海防護林體系、自然保護區、綠色通道和農田林網、水源保護區、人工漁礁、生態農業系統,以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工程。
  (九)文化發展工程規劃
建設文化發展重大項目22項,估算總投資約770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720億元。
  教育體系。重點建設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工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程、中等職業教育工程和高校建設工程等。
  文化體育設施。重點建設省博物館新館、廣東科學中心、中山圖書館改擴建工程和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項目,以及全民健身設施和2010年亞運會比賽和訓練場館。
 ?。ㄊ┢桨脖U瞎こ桃巹?br/>建設平安保障重大項目19項,估算總投資約110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約100億元。
  指揮、監測和信息系統。重點建設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綜合協調指揮系統,以及突發事件、防空、防災應急指揮決策系統。建立健全土地、水利、氣象、地震、地質災害、農業生物災害、疫情以及社會治安、交通、人防、核應急、環境污染、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監測系統、預警預報系統和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
  就業與社會保障體系。重點建設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社會保險集中式信息及容災系統、敬老福星工程、省救助安置中心改擴建工程、工傷康復中心等。
  公共衛生體系。重點建設全省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衛生監督體系、醫療救治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系統和疫情監測系統、婦幼安康等公共衛生工程。
  重要物資儲備體系。加強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加強糧食儲備體系建設,建設適應宏觀調控需要的糧庫網絡,完善提升“珠江糧食走廊”功能。加強藥品儲備體系建設。建設原油、成品油儲備設施。

相關附件: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原县| 玉门市| 祥云县| 南和县| 贵德县| 富民县| 尼勒克县| 托里县| 井研县| 新沂市| 蓬溪县| 龙井市| 汽车| 三台县| 将乐县| 肃宁县| 项城市| 东莞市| 阳新县| 互助| 抚松县| 罗江县| 林口县| 图片| 准格尔旗| 名山县| 绵竹市| 芮城县| 南通市| 海晏县| 平原县| 唐山市| 四会市| 宁乡县| 德保县| 乳山市| 哈密市| 固原市| 即墨市| 迁西县|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