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打造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構建產學研合作產出體系
不久前,在廣東思谷智能技術引進的“柔性電子制造與應用創新團隊”新品發布會上,國內首臺生產手機曲面屏的3D玻璃熱彎機現場展示,其所屬的東莞華中科大工研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說,這些自主研發的技術已經有幾十項專利授權,預計重要設備今年可開始國產化進程。
廣東省知識產權局近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省專利申請量62.78萬件,授權量33.26萬件,均居全國首位。不僅知識產權保持高產,應用和轉化同樣高產,我省有效發明專利5年以上的維持率達74.9%,證明這些專利仍然有著應用價值,科研成果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局面逐步破解。
政策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過去,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往往束之高閣。近年來,廣東推出“一攬子”優惠扶持政策,積極推進高校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轉化機構建設,知識產權轉化實施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我省2015年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之后,為充分調動高校科研人員投身創新創業大潮,廣東出臺《廣東省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實施方案》,9條具體措施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使科研人員實現“名利雙收”。
在專利申請和應用的大潮中,越來越注重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的企業是主力大軍,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則是表現出眾的生力軍。
2017年5月,廣東省啟動實施“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機構建設項目”,扶持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等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機構,強化知識產權運營權責,提高知識產權轉化實施水平。目前,8家單位均已建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專責機構。
很多大學教授和科研院所研究員與企業密切合作,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路,專利輸出能力和水平逐年提高。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17年發布的報告,2016年廣東“高技術產業每件有效發明專利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達982萬元,“進入產業化階段有效專利”比例達51%。省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2017年,納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產權管理貫標推進項目扶持的7所大學,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比增21%和21%,占全省高校總量59.4%和65.9%。
將科創“高峰”培育成“高原”
為了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我省近年連續打出“組合拳”,創新平臺孵化機制,讓科創“高峰”逐漸形成“高原”。在“專利技術創業孵化器培育計劃”的支持下,肇慶大學科技園、惠州市惠南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3家以知識產權服務為特色、以專利技術為服務對象的專利技術創業孵化器建立起來。
在廣東省產學研專利育成轉化中心培育計劃的扶持下,TCL公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奧凱,廣東工業大學+廣船國際+廣州粵高等六組“產學研+知識產權服務隊”,建立了以專利為紐帶和橋梁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積極培育和轉化高價值專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廣東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涌現,形成我省科技創新領域的新增量。2017年省科研單位發明專利授權前十名,絕大部分是新型研發機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是其中的佼佼者,截至2017年底累計專利申請達6025件,發明專利占比86.9%。該院去年專利申請1303件,授權608件,均居中國科學院各單位第一。
■典型案例
為成果轉化開“綠色通道”
一“紙”賣出6684萬
今年4月,由華南理工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健領銜的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芳綸紙技術成功轉化,生產線正式投產。
芳綸紙并不是普通的“紙”。這種芳綸纖維制備的蜂窩夾層復合材料,是國家重大工程的戰略性材料。此前,這類材料完全被美國公司壟斷。經過10多年的技術攻關,胡健帶領科研團隊成功跳過美國公司第一、二代產品,直接研發出第三代芳綸紙產品,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2014年中車集團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找到胡健,希望將芳綸紙技術應用到軌道交通的降能降噪上。華南理工大學在政策上充分支持,同意以技術入股的形式,胡健團隊相關技術作價6684萬元,與中車集團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合資公司。校方占合資公司25%的股份,并將所持股份的80%獎勵給科研團隊。
胡健說:“成果得以順利產業化,得益于國家、省市科研項目的支持。”高校在轉化政策上一路“開綠燈”,也是順利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保障。2015年,華工在廣東省率先出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意見,簡稱“華工十條”,確定科技成果轉化所得收益(股權)70%以上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團隊。2017年,該校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實現校內科技成果轉化“一站式服務”……“十二五”以來,華工累計承擔了企業委托課題近1萬項,合同總經費近35億元,為企業解決了上千個技術難題。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杜瑋淦 吳少敏
南方日報
201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