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續深入推進綠美生態建設,城鄉處處綠意盎然。圖為市區濱江大道綠化景觀帶。林碧鴻 攝
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留得住,玩得好”的口袋公園,一株株有了身份證的古樹名木,一群群在濕地覓食嬉戲的白鷺……綠美揭陽,正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今年以來,“綠美揭陽”成了熱頻詞。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市林業用地面積413.31萬畝,森林面積402.13萬畝,森林覆蓋率50.90%,森林蓄積量1155.19萬立方米。這意味著,在揭陽,超過一半的土地被綠色所覆蓋。享有得天獨厚生態環境的揭陽,正以“六大行動”持續開展綠美揭陽生態建設,不斷厚植揭陽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植綠——建設綠美城鄉,繪就生態畫卷漫步市區濱江大道,綠植繁茂,白鷺翩躚,綠道蜿蜒向前,令人心曠神怡……
“這里環境很好,氣候也舒適,飯后在江邊公園散步鍛煉,十分愜意。”“駐扎”在榕城區塘埔濕地公園的“房車一族”劉女士贊嘆道:“我們從吉林一路南下來到揭陽,沒想到揭陽生態環境這么好,一待就待了10多天。”
生態是最大的資源,綠色是最亮的底色。近年來,我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響應省委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部署要求,堅持保護原生態、治理修復病生態、建設新生態,推動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來,我市印發綠美揭陽生態建設實施方案,全民愛綠護綠興綠蔚然成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全力推進國土綠化,完成林分優化提升6.3萬畝、森林撫育7.37萬畝,建設鄉村綠化美化示范點71個,完成年度任務;評審通過《揭陽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加快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新建城市綠地36個,改造提升公園等綠地14個,增植樹木綠地246個,完成道路綠化212.7公里、水岸綠化51.73公里,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從“目之所及”入手推進身邊增綠、見縫插綠、應綠盡綠,建設了一批“清風林”“青年林”“巾幗林”等。截至目前,全市開展植樹活動1921場次,收到捐款5257.15萬元,逾10萬人次參加植樹活動,種植苗木58.37萬株;創新開發并全面推廣應用“我為家鄉種棵樹”義務植樹微信小程序,“云”上認種、“指尖”植綠成風尚,全市累計上線“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145個,收到認種金額411.5萬元,認種樹木3萬株……
抬頭見藍,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放眼揭陽大地,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已徐徐鋪開。
護綠——留住綠美鄉愁,守護綠水青山一棵古樹,一枝一葉都承載著歲月與鄉愁,見證著城市變遷,是一方水土的無價瑰寶,也是不可再生的“綠色古董”。
據市林業局資料,目前全市在冊最古老的樹已有995歲,是位于揭東區月城鎮玉步頭村的一棵秋楓古樹。在我市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中,包括這棵秋楓樹在內,全市2087株古樹名木都有在冊檔案記錄,通過建檔掛牌、完善制度、加強養護等措施,實現“一樹一檔”精細化保護管理。
留住綠色鄉愁,守護綠水青山。每一棵綠樹,總有一個乃至一群護林人的守護。
大北山國家森林公園,3000公頃山林生機盎然。在這片林海里,至今傳唱著從5斤種子到千畝林、三代人60載接力種樹造林、守林護林的故事。“許多林業人的付出,才有了現在揭西‘中國森林氧吧’的稱號,我很幸運能從事這份綠色事業……”在今年73歲的張韶利老人心里,能夠種樹護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巡山護林除了護林員,還有各級林長。“林長制”當家,夯實了揭陽綠色家底。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堅持推深做實林長制,建立健全市、縣、鎮、村四級林長體系,明確各級林長森林資源保護發展責任。各級林長有力履職,在保護綠水青山中高效發揮林地資源要素作用,支持各項發展戰略項目落地生根,取得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豐碩成果。
享綠——共享城市綠地,共享綠色福利綠美揭陽,不僅讓生態變美,也讓群眾的生活更美好。
一到周末或節假日,公園里、綠廊上、山林處,三五親友相約,找一處寬敞的綠地搭建帳篷,或擺上折疊桌椅,或鋪上一張野餐墊,享受與大自然的零距離接觸。
大自然觸手可及,市民在滿城綠樹中感受到“看得見”的幸福。
此外,綠美效益正在有效發揮。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積極發展林業產業,增加優質森林生態產品供給,促進林下經濟發展,今年以來新增省級林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自然教育基地1家,全市現有省級以上林業龍頭企業(含林下經濟示范基地)6家;扎實推進12個省、市綠美示范項目建設,建成揭西縣舊住村鄉村綠化美化、惠來縣沿海景觀林帶等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有獲得感的宜游宜憩網紅打卡點。在推動林旅融合發展中,大洋國際生態旅游區成功創建4A級景區,評選出包含“森林+”紅色文化等元素的10條精品旅游線路,推薦市外桃園旅游區四點金客棧申報第三批南粵森林人家。
地處嶺南水鄉,揭陽因綠而美,春來綠樹吐蔭,入夏河清水美,金秋瓜果香甜,冬日繁花燦爛,人們期盼的錦繡圖景正在照進現實。記者從市林業局了解到,下一步,我市還將全面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讓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