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檔時間:2024-07-17
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
(2022年4月12日)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精神,切實做好我省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現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牢牢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深入實施“三農”領域補短板“九大攻堅”行動,抓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落實,全面推進我省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二、全力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一)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把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落實糧食生產任務指標,各地級以上市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不低于3313.3萬畝,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26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68萬噸以上。
(二)優化“菜籃子”產品供給。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建立生豬產能調控機制,能繁母豬保有量穩定在190萬頭左右。加快推進畜牧、漁業轉型升級,水產品產量穩定在890萬噸以上。穩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蔬菜產量穩定在3500萬噸以上。
(三)探索建立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落實糧食收購、補貼政策,打響廣東糧食品牌。年底前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全覆蓋,農業保險深度提高到1.2%以上,農業保險密度提高到500元/人。
(四)加強重要農產品購銷調控保障。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分類制定調控和應急保障預案。強化糧食庫存動態監測。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持續推進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有效銜接。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制定重點農產品“灣區標準”,支持重點農產品開展“灣區認證”。持續開展糧食節約行動。
三、加強耕地保護利用
(五)落實耕地保護硬措施。開展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考核,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統籌劃定落實“三區三線”,足額帶位置下達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對已經突破現有耕地保有量目標的,抓緊恢復補充。墾造水田5萬畝,確保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完善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機制,確保補充耕地產能與所占耕地相當。穩步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
(六)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規范利用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已經在永久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種植林果、苗木、草皮和挖塘養魚的,要逐步恢復種糧或置換補充,根據作物周期、生產現狀及對耕作層的影響程度,明確時間表,簽訂承諾書。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上山上坡,鼓勵利用“四荒”資源,不與糧爭地。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改變耕地用途的行為。穩慎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存量問題整治,以“零容忍”的態度遏制新增。
(七)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多渠道增加投入,力爭建設標準達到3000元/畝,新建高標準農田120萬畝。修編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啟動“數字農田”試點,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高標準農田監測監管體系。
(八)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拓寬復耕復種投入,調動農民和經營主體復耕復種積極性。逐步建立完善復耕長效機制,對拋荒撂荒1年以上的,取消次年耕地地力補貼資格;拋荒撂荒連續2年以上的,承包方在合理期限內不解除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的,發包方可要求終止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支持供銷社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社會化服務。年底前對經衛星遙感核查確認15畝以上連片撂荒耕地完成復耕復種。
(九)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推進高州水庫灌區和列入中央投資計劃的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優先將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大中型灌區、灌排泵站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修復水毀災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和復耕復種15畝以上連片撂荒耕地,基本實現農業生產用水到田。
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十)落實防返貧監測機制。全面落實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繼續做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工作,防范因災因病因疫致貧風險。分類調整優化“兩不愁三保障”等扶貧扶持政策,有效銜接適用于鄉村振興。完善脫貧村“回頭看”工作機制,持續推動脫貧村產業發展。
(十一)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深入實施駐鎮幫鎮扶村,支持鎮村同建同治同美。加強幫扶成效評估,建立健全重點幫扶鎮和鞏固提升鎮鄉村振興監測評價機制。強化幫扶資金使用監管和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持續支持我省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振興發展。
(十二)深化東西部協作。完善東西部協作幫扶機制,落實粵桂、粵黔協作共建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合作框架協議,持續推動“一縣一園”建設。
五、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支撐
(十三)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持續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和收集保護,完成50%已收集種質資源初步鑒評。建好種質資源存儲交易中心。加強種業科創平臺建設,探索依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設立種業振興子基金,支持重點種業企業發展。支持建設一批單一品種的種業創新園和現代種業研發集聚區。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品種創新培育,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農作物新品種10個、畜禽新品種(配套系)3個、水產新品種3個。
(十四)開展漁港建設攻堅行動。推進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開展漁港綜合管理改革試點。推進珠三角地區百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加快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漁場建設。在省級以上漁港開展港區風貌提升整治行動。提升沿海漁港防風減災保障能力,遏制區域重點漁港臟亂臭差現象,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面積比重達到65%以上。
(十五)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9%。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和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完善農機性能評價機制,優化補貼兌付方式。加大糧食生產薄弱環節、丘陵山區等機具補貼力度,啟動農機購置補貼“三合一”補貼試點。開展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聯合體培育。加強設施農業和智能農業裝備核心關鍵技術研究。
(十六)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提升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水平。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辦好廣東精勤農民網絡培訓學院,續建一批農技推廣服務驛站,培育一批鄉土專家。深化拓展院地(企)合作。落實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農村科技特派員駐鎮幫扶管理。
(十七)實施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行動計劃。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推動農產品大數據建設,力爭實現一縣一重點產業一營銷大數據。推廣應用一批數字農業新模式、新技術、新裝備。支持探索農業智能生產、農業機器人技術的試點示范。支持數字農業試點(示范)縣和農產品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
(十八)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托管。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建立健全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縣鎮村三級協辦體系,建立生產托管服務組織名錄庫,重點培育100家生產服務型合作社、10家生產服務型聯合社、200個生產托管示范基地和10個現代農業服務中心,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1000萬畝。
(十九)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圍繞重點產業實施采購商、經紀人培育工程。深化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開展農業特色優勢品牌國內外宣傳推介活動。持續推進廣東供銷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網絡建設。完善實施農業領域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相關措施。指導企業開拓RCEP成員國市場,推進農產品國際采購交易中心建設,支持基礎條件扎實的地區加強農業對外合作和開放發展。
(二十)防范應對農業重大災害。加強防汛抗旱應急物資儲備,完善農業農村、水利、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絡,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范能力。加強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嚴厲打擊違法違規使用禁限用農獸藥行為。做好人獸共患病源頭防控。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管理。
六、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
(二十一)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帶打造一批全產業鏈的跨縣集群。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建設一批特色精品產業園,實現涉農縣(市、區)主要特色品種省級產業園全覆蓋。支持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擴容提質增效,創建一批國家級產業園。探索建設一批功能性產業園。打造農業產業強鎮,支持鄉鎮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提升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支持改造提升村級工業園。
(二十二)開展農業現代化示范建設。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計劃,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示范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開展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探索差異化、特色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加快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設。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
(二十三)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編制預制菜產業發展規劃。探索建設預制菜產業園,納入全省食品工業產業園重點扶持范圍。在“專精特新”扶持政策中設立預制菜企業專項,支持企業打造預制菜龍頭示范企業。
(二十四)大力發展鄉村民宿。規范建設鄉村民宿,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培育建設省級鄉村民宿示范點,鼓勵創建省級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村,打造省域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
(二十五)推動農村消費提質升級。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優化農村物流快遞網點布局,年底前基本實現行政村通快遞全覆蓋。支持打造智慧物流運輸快線試點。推動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田頭智慧小站成套設備補貼試點,在重要農產品主產地建設推廣田頭智慧小站,年內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全面布點。加快供銷冷鏈物流網建設,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
(二十六)推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探索將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和持續增收作為鄉村振興成效的衡量指標。落實農民工穩崗就業、農民工返鄉入鄉創業就業等支持政策。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技能培訓,開展“粵菜師傅”培訓3.8萬人次;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40萬人次,技工院校招生19.8萬人次;開展“南粵家政”培訓16萬人次以上。推廣以工代賑,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
七、穩妥推進鄉村建設
(二十七)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以中心村為節點、圩鎮為樞紐,多鎮連片、整縣整鎮或跨縣連鎮整體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修復和鄉村風貌塑造,分步分類打造鄉村振興綜合體。
(二十八)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鼓勵完成基礎整治的村莊建設“四小園”,開展珠三角地區“五美”專項行動回頭看。鞏固“廁所革命”成果,持續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年底前基本建立村莊保潔機制、農村公廁長效管護機制。深入推進鄉村綠化美化,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扎實推進萬里碧道建設。穩步推進小水電清理整改和礦山石場治理復綠。持續開展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三線”整治,75%以上行政村完成整治任務。穩步提升鄉村風貌,完成主要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沿線亂搭亂建臨時建筑清理整治和裸房外墻裝修。推進美麗圩鎮建設攻堅行動,持續推進圩鎮人居環境基礎整治,逐步提高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成效。持續加強風貌管控,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二十九)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鄉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整治存量農村削坡建房風險點,75%的行政村完成危險破舊泥磚房、“兩違”建筑整治清拆。持續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水環境敏感、人口相對集中等重點區域基本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1000個以上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50%以上,整治30個以上面積較大的農村黑臭水體,省級以上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率達到30%以上。加快推進農村供水“三同五化”提質增效改革,農村人口自來水普及率穩定在99%以上,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合格率穩定在90%以上。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提升改造,重點實施路網聯結工程升級改造和建制村通雙車道工程,通雙車道建制村達70%以上,納入鄉村振興規劃建設的自然村內干路全面硬底化。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強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
(三十)實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推進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實現規范化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4000人以上村辦規范化普惠性幼兒園全覆蓋,原則上每個鄉鎮依托現有學校建成小學和初中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至少1個。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村委會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推動農村基層定點醫療機構醫保信息化建設,提升中心衛生院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實施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推進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村(社區)社會工作服務點建設,年底前實現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全省全覆蓋、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社會工作服務全覆蓋。
八、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
(三十一)持續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加強鄉鎮和村集中換屆后領導班子建設,持續排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深入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發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和駐村第一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建立健全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協作機制,強化對“一肩挑”人員的監督,實現對村“兩委”成員監察監督全覆蓋。推廣運用鄉村治理“清單制”。全面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工作,推動縣(市、區)深入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鎮、村創建工作。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三十二)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鼓勵村民委員會依據村規民約完善舉措,整治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問題。深化家事審判改革,妥善化解鄉村鄰里糾紛。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開展殯葬突出問題整治。推進市縣鎮村“四級文明創建”,扎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提質行動。創新發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廣泛開展鄉村文化活動,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
(三十三)維護農村社會平安穩定。加快構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深化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持續開展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持續打擊“村霸”。開展農村地區宗教突出問題整治。統籌推進應急管理與鄉村治理資源整合,開展鄉村交通、消防、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風險隱患排查和專項治理。落實基層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責任,健全農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體系,持續抓好農村和港澳流動漁民(船)疫情常態化防控。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和侵害農村婦女兒童人身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
九、加大要素保障供給力度
(三十四)擴大鄉村振興投入。支持各地統籌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用于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公益性項目。全年全省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達到30%以上。加強涉農財政資金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探索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激勵辦法。在不增加政府隱性債務前提下,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完善有關涉農貸款貼息和獎補等融資配套措施,支持鄉村振興重點任務落實。落實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省和涉農市縣安排部分用地計劃指標用于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各地結合實際制定落實點狀供地政策的具體措施,保障分散布局的鄉村產業實際用地需求。
(三十五)實施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攻堅行動。支持農合機構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拓寬農業農村抵質押物范圍,探索開展林權、漁船抵押等特色信貸業務,支持探索未來收益權抵押融資。加快發展農業全產業鏈金融。穩步推進“保險+期貨”服務模式。加強移動支付示范鎮建設,全面推進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
(三十六)完善鄉村人才培養措施。分類實施鄉村人才培訓計劃,分級分類培養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和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推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的600個重點幫扶鎮建設鎮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實施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
(三十七)抓好農村改革重點任務落實。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繼續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工作。持續推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和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點建設。規范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融資。依法依規有序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持續推進珠三角地區村改居社區綜合配套改革。支持廣東農墾改革發展。
十、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三十八)壓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責任。完善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議事協調制度,建立健全鄉村振興日常工作推進機制。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健全領導干部深入基層定點聯系涉農縣(市、區)制度。加強黨政領導干部特別是分管“三農”工作的領導干部培訓。研究鄉村振興分級分類評估體系。常態化推進基層正風肅紀反腐,加強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情況的巡視巡察監督,強化紀檢監察機關專責監督與財政、審計、統計等其他監督貫通融合,深入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監督各級黨組織認真落實鄉村振興政治責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加強人大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統籌城鎮和村莊布局,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優化提升,嚴格規范村莊撤并。
(三十九)持續開展宣傳發動。完善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機制,鼓勵農民群眾積極參與鄉村建設,推廣美麗鄉村建設“農民工匠”模式。總結各地推進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開展鄉村振興創新典型評選。持續開展鄉村振興大擂臺和“十大美麗鄉村”系列評選。扎實推進“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引導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