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檔時間:2024-07-17
潭角村鳥瞰。
坪上鎮潭角村位置圖。陳燕鑾 制圖
明務公祠曾是大革命時期青年接受革命思想的地方。
“三紅蜜柚”成為特色種植產業“金名片”之一。
文化長廊是游客觀光和休憩的地方。
由河婆街道廟角村往坪上鎮潭角村出發,驅車馳騁在大廟路(鄉道Y507線),之后右轉進入江河大道,一路向東幾公里后再次右轉,進入廣東最美鄉村公路坪紅路。行走在這段沿河而上的最美鄉村公路,賞遠山近水,聽鳥鳴歡歌,約4公里后便到達潭角村。
潭角村是遠近聞名的青梅之鄉,是揭西縣坪上鎮萬梅谷文化小鎮特色精品線路的首站。近年來,潭角村憑著優越的自然資源優勢,以“梅”為媒,書寫生態旅游、特色農業產業、鄉村治理三篇文章,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穩步前行。
梅林里,靜享四季田園風光
金秋時節,進入潭角村,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潔凈、綠色。在村干部的指引下,記者從村口的古樹公園下來,沿著400多米長的觀梅棧道一路慢行,感受到一番田園情趣:鵝卵石點綴的小道,鵝卵石堆砌的小橋,梅樹下的小菜園,潺潺的流水聲……
橫穿過整片梅林,便來到千年黑橄欖樹下。我們拾級而上,見到一賞梅亭,向下望去,成片的梅樹盡收眼底。從賞梅亭下來是鄉愁公園,我們沿著村道悠游,來到石內河畔。只見石內河穿村而過,一座百年石橋跨東西,一棟棟民居散落于河畔,梅樹、橄欖樹生長在不遠處的山間,宛如一幅山村美景圖呈現在眼前。
“春踏春、夏戲水、秋登高、冬賞梅。不同時節到我們潭角走一走,可享受到不一樣的田園風光。”說起村子的美,潭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恒言語中,滿是自豪感。
張恒介紹,坪上鎮打造的萬梅谷文化小鎮精品線路全長約12.87公里,覆蓋潭角村、五星村、石峽村、樟樹下村、紅旗村5個行政村,線路以“梅”為主題,“水”為主線,“慢”為主旨,旨在打造集“吃、住、行、游、娛、購”一二三產業融合、四季全時全域的美麗鄉村大花園。潭角村以精品旅游為總基調,采用農民工匠法,通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如今的潭角村,古樹公園、觀梅棧道、文化長廊、鄉愁公園等串連成線,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游玩打卡。
尖山下,聆聽一段紅色故事
潭角村地處坪上鎮西南部,不僅是一個山清水秀的美麗鄉村,而且是一片紅色熱土。在大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是黨領導進行革命工作、進行武裝革命斗爭的熱土。
潭角村被青山環抱著,其中一座最高的山,因山形中間凸出明顯,被村民喚為“尖山”。尖山下是鄉愁公園,公園空曠處豎著黨徽和8個火紅的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年65歲的村民張元華指著尖山,向記者娓娓講起潭角村一段段紅色故事。
“遠遠望去,尖山頂部尖尖的,其實山頂平坦,現在還有戰爭年代留下來的戰斗遺跡。”張元華說道。
轉過身來,張元華指著坐落在石內河西岸的明務公祠,接著講起另一段紅色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祠堂曾是村里的學堂。愛國人士張仿舟先生是紅旗村人,在大革命時期曾在這里教學。“當時張仿周通過學堂宣傳革命思想,動員青年為革命作貢獻。在他的號召下,石內片區不少青年都踴躍參加。”張元華說。
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經遠去,但這一個個紅色故事通過村民口口相傳,口傳至今。潭角村正深挖紅色資源,推動紅色元素與生態旅游融合,讓潭角村游愈加“五彩繽紛”。
石內河畔,唱響鄉村振興之歌
行走在潭角村,除了屋前屋后的梅樹、橄欖樹,距離村口不遠的合盛源種養專業合作社好麗柚種植基地里,碧綠枝葉間,一個個沉甸甸的柚子,煞是誘人。
去年10月份,從基地出產的“三紅蜜柚”亮相央視財經頻道,蜜柚種植已成為了潭角村繼青梅、橄欖種植后的又一張農產品“金名片”。據統計,2021年,潭角村青梅年產量約300萬斤,橄欖20萬斤,蜜柚15萬斤。
隨著潭角村特色種植產業不斷發展,村民實現增收致富。“村子美了,人氣旺了,好風景有了好前景,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談起村里這幾年的變化,村民張先桃豎起了大拇指。
如今,潭角村鄉村振興壯美畫卷已徐徐展開。張恒表示,接下來潭角村將以農為景,以文化創意為動力,以旅游為媒介,促進農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最終實現“百姓富、生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