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28日電(郭童)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在今年的活動中將頒發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今年的全國創新爭先獎將在首屆表彰基礎上,專門設立兩個新的類別,將分別對在“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予以表彰。目前,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名單已出爐。為此,新華網特采訪擬表彰對象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請他分享團隊故事,并為公眾解答疫情防控的相關問題。
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多地實現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零報告。一些人會認為零增長就是零風險,從而對疫情防控放松警惕。對此,張文宏表示,一個地區的零增長僅表示該地區沒有發現新增病例,但并不代表一例病例也沒有。無癥狀感染者也會給疫情的傳播帶來一些風險,因此,目前還需要一些常態化的預警防控措施來控制疫情。他認為,在零增長的基礎上,我們需要保持一個防護的態勢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他認為,經過新冠肺炎的考驗,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得到了優化。大多數二級以上的醫院都可以做核酸檢測,比如在上海已經建立了400多個發熱門診,覆蓋了全城的各個角落。
當前正值夏季,氣溫較高,戴口罩也成為了很多人的困擾。對于居民日常防控,張文宏認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我們依然要堅持佩戴口罩。當全世界的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后,人們的日常防護態勢才能有所緩解。張文宏表示,堅持佩戴口罩還是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的。他建議,市民在人員稀少、空曠的地方,或者在自己家中時,可以不用佩戴口罩。但是如果有其他不確定是否有風險的人進入上述相對安全的環境中,或是處于人群密集的地方時,還是有必要戴好口罩的。此外,我們還要堅持勤洗手,牢記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等,將個人的日常防控落實到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張文宏擔任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帶領一線醫護人員全力投入醫療救治,同時給公眾提供及時的科普引導,從臨床專家角度緩解民眾焦慮。對于科普,張文宏認為,作為臨床治療專家組的組長,需要以某種形式和政府、民眾進行溝通,來告訴大家專家組都在做哪些事,公眾可能面臨哪些風險,應該怎樣做來保護自己,而科普正是一種適當的形式。
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對于成為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張文宏認為,面對疫情不僅要有醫療科技工作者的勇氣和信心,科技的支撐也十分重要。團隊的研究成果需要依靠科學技術才得以展現。他表示,自己的團隊較早對新冠病毒進行了全基因組的測序,對于病毒的變異和進化,以及對患者早期的快速診斷,假陰性、假陽性、復陽等機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同時,團隊還在摸索一些新的治療方案,包括目前在嘗試的單克隆抗體治療,以及新冠肺炎疫苗,來對疫情進行防控。他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能為抗疫之路提供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