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到揭陽市錦盛食品有限公司參觀學習。通訊員 攝
時值盛夏,驕陽似火,研學游迎來了火熱的“暑假檔”。隨著我市英歌舞走出國門、“揭陽版梁祝”潮劇經典曲目唱響央視春晚、喬林煙花火龍亮相央視春晚公益片……揭陽這座“千年古邑”已成為學子們新晉研學的“打卡地”。不少學子選擇在這個火熱的夏天來到揭陽,沉浸式感受千年古城生生不息的獨特魅力,用腳步丈量我市高質量發展新成效。
暢游古城,領略人文魅力
揭陽,被譽為“嶺南水城”“海濱鄒魯”,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城市。從古及今,勤勞善良的揭陽人經過一代一代的持續努力,建成了這座遠近聞名的粵東古邑,彰顯了傳統文化的偉力和文明的光輝,在漫長的歷史時空中,實現了多次美麗的蛻變。
這個暑假,南京審計大學政府審計學院“潮韻尋跡”團隊來到揭陽,通過暢游古城感受其豐富內涵、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在揭期間,他們依次參觀了進賢門城樓、揭陽學宮、揭陽城隍廟、中山路騎樓街區,還品賞古城建筑中極富潮汕地方特色的工藝,了解古城的歷史傳說,感受古城19世紀初期工商業活躍的歷史等。該團隊負責人王晨涵說:“我們在走訪中充分感受到了‘海濱鄒魯’‘浮水蓮花’的卓越風采。此外,隊員們還搜集了大量與潮汕文化相關的書籍,涉及潮汕方言、音樂、建筑、民俗等多個方面,通過讀后討論、分享交流等形式,進一步了解了潮汕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獨特魅力。”
無獨有偶,廣州商學院國際學院“潮音心連心”突擊隊非遺調研組前往揭陽多個文化地標,感受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俗風情。在暑假里,該調研組來到揭陽城隍廟實地調研,了解古廟的悠久歷史、建筑工藝,隨后還領略了揭陽學宮的儒風雅韻,追隨著古樸紅墻后的歷史腳印,從四周的壁畫、木雕中進一步了解到孔子的生平事跡、儒家文化的精髓和揭陽的紅色革命文化。組員們紛紛表示,接下來將努力學習,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為保護與傳承潮汕文化貢獻青春力量,讓這份璀璨的文化之光永遠照亮前行的道路。
紅色研學,見證鄉村振興
揭陽是一片紅色沃土,周恩來、彭湃、徐向前、古大存、方方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在揭陽大地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暑假里,不少學生以“紅色”為研學主題,在追尋紅色足跡中汲取奮進力量,傳承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振興。
廣東工業大學“紅色基因文旅傳承”黨員實踐隊先后奔赴普寧市和揭西縣,開展“紅色文旅賦能鄉村振興”專題紅色實踐調研活動,深入了解和探尋我市有關紅色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路徑,激活紅色文化資源,奏響鄉村振興旋律。該實踐隊先后到大南山街道和什石洋村,實地調研當地在紅色資源保護開發、紅色文旅建設等方面的政策規劃、舉措及所取得的成效;同時,走訪三都書院、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等多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探尋紅色文旅的多維價值。該實踐隊領隊、廣東工業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黨委副書記林逢春教授告訴記者,假期里的調研實踐獲益匪淺,實踐隊將通過持續深入基層調研,深挖紅色文化題材,助力我市“紅色村”打造紅色旅游精品路線;同時運用綜合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紅色旅游,為“紅色村”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游覽體驗和文化IP,為我市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貢獻廣工學子的青春力量。
7月30日至8月8日,廣東財經大學知“竹”常樂實踐團在榕城區梅云街道團工委的帶領下,來到梅云街道竹林村,深入探訪當地的紅色革命遺址,通過組織研學、定向走訪、直播宣傳等形式,與梅云街道團工委共同探索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用青春力量賦能鄉村振興。
研學期間,實踐團在村委會干部的引領下,游覽了竹林村每一個紅色革命遺址,為后續的研學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研學之旅結束后,實踐團基于調研成果,分別從文創產品設計、吉祥物IP設計、紅色旅游路線策劃三個方面制訂本次研學行動方案,成功產出一個名為紅竹虎的竹林村吉祥物IP,以及四款相關文創產品。該實踐團負責人告訴記者:“實踐團將會繼續回到竹林村,與團榕城區委、梅云街道團工委共同完成研學組織工作和紅色文旅計劃,通過設計特色紅色旅游線路,并以文創產品為著力點喚醒地方文旅生機,推動竹林村紅色文化旅游發展。”
探尋“非遺”,賡續文化根脈
威武雄壯的英歌、巧奪天工的玉雕、曲調婉麗的潮劇……這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難以言喻的古老韻味,這也成了學子們假期研學的“香餑餑”,他們以青春之力探尋非遺之美,感受文化根脈。
揭陽醬油俗稱“揭陽豉油”,是久負盛名的傳統調味品。揭陽醬油主要產于揭陽市區,行銷粵、閩、鄂、桂、瓊等省區,且在東南亞各國享有盛譽。揭陽醬油的生產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2009年,揭陽傳統醬油釀造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暑假里,廣東金融學院的學生踏入錦盛醬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揭陽醬油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及傳承基地,深入開展調研參觀活動。在揭陽市錦盛食品有限公司,學生們深入了解揭陽醬油的歷史淵源、釀造工藝以及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充分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深刻體悟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
7月13日至19日,廣東財經大學“揭秘非遺”實踐團來到我市,親身體驗“蛋殼畫、英歌舞、面塑”、訪談非遺傳承人、宣講非遺賦能“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用青年人的視角生動講述揭陽非遺故事,深度挖掘并展現了揭陽非遺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的高質量發展。在調研期間,該實踐團先后來到榕城區蛋殼畫、揭東區面塑、普寧英歌舞非遺傳承基地,與非遺傳承人進行深入訪談,了解當地非遺的創新發展、傳承現狀與現實困境。在此次對揭陽非遺的調研與推廣活動中,該實踐團將知識轉化為實踐,依托“青年夜校”“榕樹下的微課堂”“書香揭陽”等揭陽文明實踐平臺,開展系列理論宣講活動,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生動的事例,講述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宏偉藍圖以及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與工作成效。該實踐團成員馮紫珊在親身體驗過程中,對揭陽非遺獨特的技藝與匠心深有感悟地說:“這些藝術作品展現了傳承人的非遺匠心和獨特創意。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歷代匠人的堅守與傳承。”該實踐團表示,接下來將積極探尋我市更多非遺資源,通過現代化手段,為公眾呈現一個立體、生動的非遺世界,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使揭陽非遺進一步得到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