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陽乃至潮汕地區,品工夫茶是百姓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環節。今天,眾多海外華僑仍以工夫茶作為認祖追宗的標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揭陽工夫茶歷史悠久。北宋蘇軾在《與子野書》中寫道:“寄惠建銘數品,皆佳絕。彼土自難得,更蒙輟惠,慚悚!慚悚!”子野即吳復古,潮州前八賢之一,揭陽蓬州人,與蘇軾至交,他寄上的數品茶,獲得蘇軾贊譽“皆佳絕”,可見宋代揭陽至少在上層人士中已有飲茶習俗。明代,飲茶已成為榕城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以至有將茶與米相提并論的趣談。據傳,當時有個富戶少年,經常到賬房先生那里支款買茶,日積月累,茶款成為一筆不小金額,賬房先生問:“我如何向老爺報賬呀?”富戶少年答:“你就說被我支去買米。”此事傳開后,人們便將“茶”與“米”等同起來,稱茶葉為“茶米”。至清代,工夫茶的飲用范圍更為擴大,隨著一些揭陽人遷移海外,此時的工夫茶也從揭陽流傳至東南亞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所謂工夫茶,并非一種茶葉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該技法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工夫茶講究選茶、用水、茶具、沖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凈、甘醇;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朱砂泥制品為佳;瓷杯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除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工夫茶體現了“和、愛、精、潔、思”的豐富文化內涵,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是地方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揭陽工夫茶藝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起工夫茶,自然少不了產自揭陽玉湖獨具潮汕特色的茶——坪上炒茶。圖為采茶場面。 林曉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