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讀高中開始就對漆藝產生濃厚的興趣,高考填志愿時目標明確報讀美術系漆器設計與制作專業。他立志“擇一事,終一生”,在漆藝傳承和創新的道路上跋涉前行。他曾連續兩年在廣州工藝美術作品暨第二屆“工美菁英獎”評比中獲得金獎,也曾在揭陽工藝美術“蓮花獎”獲得金獎,所創作的漆器作品《仿宋高腳盤》被揭陽市博物館收藏。他入選廣東省傳統漆藝工作站“1+5+3計劃”/青年漆藝人才,并回鄉創辦漆藝個人工作室,致力中國傳統文化(大漆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他叫徐仲楠,一個用心用情傳承漆藝文化情懷的揭陽青年。
□記者 林銳磊
徐仲楠在認真創作。通訊員 攝
漆藝之旅讓人痛并快樂著
走進坐落在揭東區埔田鎮荖洋村的徐仲楠漆藝工作室,只見他和伙伴們正忙著手中的活計,有的在上漆,有的在打磨、雕刻,手法嫻熟,旁邊的展臺上擺放著數個精美的漆器。一個圓點金斑犀皮漆高腳盤尤其引人注目,體積不大但卻顯得精致婉約,光影中仿佛沉淀著時光的故事。
從徐仲楠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一件漆器的誕生絕非易事,因其奢華彌貴、費工時長,因此漆藝被許多人稱為“緩慢的藝術”。據了解,漆器制作過程繁雜,僅較大的工序就包括制漆、設計、制胎、作地、光漆、印畫、雕刻、干燥和打磨。因傳統的漆藝使用的是純天然大漆,對溫度和濕度要求也很苛刻,每件作品的每個細節都要嚴格按照制作流程來進行,讓漆器反復處于裱布、刮漆灰、打磨、推光、揩清等程序之中,容不得一絲浮躁。
徐仲楠說:“傳統漆藝,不可或缺的原料就是生漆,生漆和人體皮膚接觸很容易引起過敏。讀大學的時候,剛開始練習上漆,我就被漆‘咬’得全身紅腫。”看似輕描淡寫的敘述中,其實滿含著徐仲楠一路走來付出的艱辛。但當他笑逐顏開介紹自己創作的漆器時,讓人深刻感受到的是他對漆藝文化的執迷和熱愛之情。徐仲楠說,讀高中時,他曾接觸到漆器,看到了漆器高貴迷人的色澤及多樣的技法而深受震撼,于是萌生了自己要制作漆器的強烈愿望。
徐仲楠認為,人生就像漆器作品一樣,不要急于得到些什么,而是要勤勤懇懇工作。漆器只有通過幾十道工序逐漸積累,用幾個月甚至更多時光去沉淀,最終才會展現出動人的效果。人生的藝術,和漆器的創作其實是相通的。
程智是引領徐仲楠進門的“授業恩師”,他是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廣東省傳統漆藝工作站副站長。提起徐仲楠,程智的話里滿是贊譽:“仲楠在我的印象中,對漆藝的學習非常專注和執著。這門技藝的學習、掌握和堅守,是很枯燥、艱辛的,他能一直堅持不放棄,讓我感到十分欣喜。他對自己很嚴格,功底打得很扎實,我相信未來的他會在漆藝傳承和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傳承之路有荊棘也有鮮花
2021年6月6日至13日,徐仲楠在揭陽市區舉辦了漆器作品展。同年9月,他入選廣東省傳統漆藝工作站“1+5+3計劃”/青年漆藝人才。接觸漆藝已多年,徐仲楠的漆藝技巧愈發嫻熟,但他做起漆活來仍是廢寢忘食,在用心的創作中收獲充實與滿足。
在用心進行漆藝創作之余,徐仲楠還致力于漆藝的教學與推廣,抽出時間到周邊的中小學校進行漆藝現場創作示范。徐仲楠說:“揭陽從事傳統漆藝創作的人相對比較少,很多青少年對這方面的認識很少。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群眾了解什么是漆器與傳統文化之美,希望有更多人能認識漆器和漆藝,吸引更多人關注漆藝的傳承和漆器的收藏、使用。”
徐仲楠對生活和美學的思考,比很多同齡人更加深刻。他說:“藝術和生活的契結點,往往就是生活中接觸到的器物。我現在制作的漆器,有茶罐、茶臺,也有牌匾、花瓶、古琴琴體等。器物之美,是與珍愛它的人共同造就的。我認為真正的美,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將生活和美學有機結合起來,這種學問其實并不復雜,其實就是識器、藏器、日用、造物。美麗的器物與人相伴往往是長久的,尤其是漆器。看著它們,就像在回望某段時光中的自己,以及認真生活的每一天。”
陳奕濤是徐仲楠的合作伙伴,他坦言徐仲楠對他的影響非常深刻。他說:“仲楠對漆器的制作十分執著和用心。目前云南、四川、福建等地都有人找我們定制漆器。有些器物是我們以前沒接觸過的,仲楠總是不厭其煩地反復研究、練習,請教老師,翻閱書籍,那‘較真’的勁頭讓我感動和佩服。”
在匠人的世界里,流傳著這么一句話:“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在遠離都市喧囂的埔田鎮荖洋村,徐仲楠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用穩定的手和純凈的心,專注創作漆器和研究漆藝文化。他用豐富翔實的技術和工藝解讀,在線條、質感、詩情、童真、細膩中,一步步延展對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