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城,指揭陽縣衙,其周邊一帶地方則稱“禁城腳”,地名牌上也是如此寫法。記得鄭智勇先生曾在《榕城文史》第三集中作了明確分析,且辯正為“金城”。但好多年過去了,卻依然如故。筆者認為:這是關系歷史文化的問題,是必須進行研究的。因為只有封建王朝的皇宮,才能稱為“禁城”,如北京故宮便稱“紫禁城”。縣衙稱“禁城”是不合理法的。在有皇帝的年代,是僭越,犯大禁忌的。現在雖時代不同,不作犯忌,但有違歷史常識。揭陽縣衙,明清時期稱為“金城”,是有其歷史、地理根據的。因為揭陽縣衙在元、明兩朝其圍墻使用石條壘砌和貝灰夯實起來,高1.5丈,基寬1.4丈,周長400丈,十分堅固有若“金城湯池”,故才有“金城”之稱。明末,郭之奇等在評議“揭陽八景”時,把縣衙列為一景:“金城榕色”。并以此賦詩。可見古時是稱“金城”的。至于后來稱“禁城”,很可能是“金”、“禁”近音而致誤吧?若如是,應還其原名為好。
吊橋,所稱為西門外的釣鰲橋。筆者在《地名故事》一書中,也是如此認為。后來仔細思考,覺得可能有錯。從地理位置來看,吊橋應該于城門口的護城河上,才能起軍事上的防御作用。揭陽古城是有個西門的,門外也有條護城河,位置在人稱“城門鼓”的地方。在那里設吊橋才有道理。按古時吊橋的設施,吊索都在城樓上操縱,才能控制城門,阻止敵人進入。吊鰲橋雖也是個天塹,但距城門還遠。設吊橋不能完全控制敵人,而且河面太寬。古時橋有二墩三洲,可作防御工事而不能在此架設吊橋。現在之所以人人稱它為吊橋者,可能是“釣橋”之誤。這條橋古稱“釣鰲橋”,可能為了簡化而稱“釣橋”,傳說溪中水猛,“皇祥魚”很多,其肉味比他處為佳,釣者很多,故稱“釣橋”。而“釣”和“吊”在普通話是同音,來揭陽為官的外地人,講“官話”(近似普通話),便把二橋混為一起。古時人好學官腔,官云也云,后來又拆了城墻,填了護城河,真的吊橋沒有了,人們便以假作真,以“釣橋”為“吊橋”了。
大行,是一條街的名稱,在西門城河外,南北走向,南臨西馬路,北抵北河邊,過去有一渡口,名“大行渡”。這條街雖不甚寬闊,但建筑有序,鋪戶整齊,現已拆建為西苑住宅小區,難見其本來面目了。這條街原名“靛行街”,“靛行街”三個大字筆者也曾見過。“靛行”、“大行”潮音同,“靛行街”從前可能是經營藍靛的專業市場,古時榕城專業市場很多,常以主要貨物為地名。如“柴街”、“米行”。藍靛是舊時苧布的重要染料,用途很廣。它是從一種植物葉“菁”提取出來的,過去北山一帶種植較多,提取成藍靛后便集中在此買賣,這里便成了“靛行街”。“靛”的潮汕話為“殿”,與“大”近音,久而久之,口頭上便以“大行”代替“靛行”了。若稱為“大行街”,便失去了昔日專業市場的歷史意義。雖現已拆建,面目全非,幸而在臨江之濱,還有“靛行碼頭”字號鋪面,為它留了歷史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