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主前,榕城東門街頭的一處地名。其地名牌也是如此寫法,名稱實在費人疑猜,筆者從一些資料中查到,明清時代,揭陽縣府以下設置縣丞、主簿、典史、縣尉等部門,協助縣府分管戶口、錢糧、監獄、兵役等工作,稱為“部”。部的官吏,有自己辦公的衙署。明朝末年便有些衙署設于東門街頭。最有名的是明末一京官高攀龍,被貶來揭陽縣當典史。任職三個月,便除掉了橫行全縣、連官府豪紳都怕的訟棍,為揭陽人民除了一大害。后來,高攀龍被魏忠賢害死。揭陽人民為感念他,在他居住及辦公的地方,定名為“攀龍坊”(坊是當年居民行政基層單位)。當年高攀龍辦公的衙署,就在“部主前”的對面。現在這里還有些古建筑,坐北朝南,建筑格局與民居不同:廳堂開闊,房間較小,有廊無廡,不像四點金,也不像祠堂,據說就是古時縣以下一級的衙署,簡稱“部署”。而在其前面一帶地方,便稱“部署前”了。因“署”與“主”近音,便把“部署前”訛稱“部主前”。
西巷,是新街頭的一條橫巷,南北走向。解放前,這里是制作、經營各種家具的街巷。過去,凡是新嫁女必辦房內家私,都來此選擇購買。所以經常是人群擁擠,一派生意興隆的樣子。這條街巷,其實名為“史巷”,它在揭陽縣城中,是資格較老的,明清時期,揭陽縣城工商業便十分發達,縣城格局便有六街六巷。六街是:宣化街、學前街、北門街、關爺前街、新街、打銅街。六巷是:城隍巷、史巷、木坑宮巷、東橋巷、南市巷、馬山巷(據清雍正年間修的《揭陽縣志》)。“史巷”之所以變為“西巷”,也是諧音的結果。潮汕話“史”姓氏讀音為“屎”,而“屎”作地名不雅,它與“西”近音,故而便稱“西巷”。不過在地名牌上,是寫著“史巷”的。
豬母巷,在榕城東南方有三條狹長小巷,兩橫一豎,很像個士字,人稱“士字巷”。在士字巷尾 ,與莊厝圍相連,便有一條人稱為“豬母巷”的。這條巷不大,與普通居民巷道一般,為何命此奇名?從地形上看,與豬形無關,職業上也無人飼養豬母,其名何來呢?觀其地名牌以及住戶門牌,卻原來是“珠寶巷”。而“珠寶”變成“豬母”者,分明被人歪曲貶低,因“豬”普通話為“朱”,“寶”又與“母”近音,因而便有歪曲之機了。現在若去那里問路,“珠寶巷”幾無人認識,而“豬母巷”則小兒也會帶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