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血脈,是其生存與發展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秉持文化自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時代賦予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
不忘本來,歷久彌新有骨氣
不忘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自信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和靈魂所在。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忘中華民族的基因,自信源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積累和理性思辨,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和發展的深厚底蘊。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善于挖掘和融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實踐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更遑論文化自信。
不忘本國國情的實際,自信源于走自己的路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我們黨正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課題,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可以說,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最有發言權。堅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實踐基礎,也是文化自信的中國氣派。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闡釋,不斷提煉出符合國情的新理論,為文化自信奠定堅實基礎。
吸收外來,兼容并蓄顯底氣
兼容并蓄、博采眾長,自信在于積極對待外來文化。在21世紀的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越是自信的國家和民族,越有勇氣和底氣去客觀看待、積極接受外來文化的有益成分,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文化共生、為我所用,自信在于廣泛吸納有益滋養。包容文化差異,辯證取舍外來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鮮明品格,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從容氣度。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同樣需要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做到洋為中用、文化共生,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開放胸懷、中國氣派,自信在于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們既要學習世界民族的優秀文化,又要把中國實踐總結好,為世界性問題提供解決思路和辦法。當今中國正以開放的胸懷和世界的眼光,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以高度的理論自信建構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提煉中國經驗、提供中國方案,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底氣。
面向未來,創新發展有生氣
大膽探索、努力突破,自信成于堅持問題導向。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問題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展現中國風范。面向未來,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指導新實踐,在實踐中尋答案,在創新中求突破,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體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性和前瞻性。
革故鼎新、繼往開來,自信成于不斷堅持理論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中國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既是理論創新的源動力,也是其發力點和突破口。理論創新和理論自信相輔相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本國國情,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努力汲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借鑒一切值得借鑒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推動理論創新,展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蓬勃生命力。
百花齊放、日新月異,自信成于堅持文化的繁榮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從全局視野和戰略高度,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伴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而不斷發展和進步,伴隨著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升華,增強了中國人的骨氣、底氣,從而增強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