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平臺。2016年10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網絡強國戰略進行了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在主持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就推進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提高網絡管理水平、增強網絡空間安全防御能力等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如何通過網絡完善政府治理,指明了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
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創造了百姓生活的新空間,拓展了社會管理的新領域,引領了國家治理的新變革。從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到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再到完善網絡問政,讓更多網民訴求得到回應、得到解決……國家正在著手的一件大事,就是讓互聯網發展更好地造福國家和人民。
時下,我國網民的數量已過7億,互聯網當仁不讓地成為群眾意見表達的最大平臺,成為群眾反映熱點問題、難點問題的集散地。網民群眾的每一項訴求,都是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驗。令人欣喜的是,“網上察民意、網下解民憂”已成為各地政府聯系群眾的新路徑,在不少地方蔚然成風。以人民網為例,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已有56位省委書記、省長,2000多位市縣“一把手”通過《地方領導留言板》對網民留言做出公開回復。其中不僅有領導干部本人上網回應,很多地方都安排專門力量分析、辦理、反饋網民留言,確保“說了有人聽,聽了有人辦”。
“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不知曾被多少網民吐槽,但在互聯網時代,政府可以更多地從民眾的角度出發、以平等的聲音跟網民交流,從而更好地了解民情、引導民意、化解矛盾。每一條網民留言都是一個“微”數據,網絡的應用,不僅可以幫助政府把這些“微”數據搜集起來、優化資源配置,還能精準連接供需雙方,準確解決網民需求,讓百姓在網絡世界里有更多獲得感。
俗話說“山高皇帝遠”,過去從中央到地方有好幾個層級,政策的傳達和實施都難免會“打折扣”。有了互聯網,就有了克服信息失真的“利器”,就可以從中央出發,形成全國性的信息大網,掌握每一個地區的狀態和動態。這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實時的參考,也為國家優化治理提供了全面的指南。“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下,各地政府用好互聯網,一方面可以推動信息公開,打造陽光政務;另一方面可以廣泛吸納民意,滿足公眾的參與權和表達權。用互聯網作為數據共享的重要平臺,可以推動政府形成以開放、共享、互動為特征的治理新模式。
總書記在這次集體學習中指出,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的確,與“國家管理”傳統的單一主體不同,完善社會治理包含了“多元”與“互動”等諸多新的要素。發揮好互聯網的平臺作用,才能融入這些要素,讓政府、市場、社會真正凝聚在一起,為助力國家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