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究竟有多遠
來源:廣東組織工作
發布時間:2017-01-09 11:30:22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分享到: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長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現在,它被引申為一件事情最后的關鍵性一步。
令人深思的是,在有的地方,無論是深化改革、依法治市,還是小區建設、生態保護,一些工作年年處于“最后一公里”。時間一長,等掉了大家的耐心,也消耗了本來十足的信心。
為什么“最后一公里”一直跑不完?具體來說,有這樣一些情況:一是盲目滿足于抓一陣子、燒三把火、砍三板斧,工作稍有成績就沾沾自喜,想歇歇腳,致使一些項目前緊后松、虎頭蛇尾、有花無果。二是事不盡做,功不全用,不愿速戰速決,生怕事成“廟”散,經費、編制、獎勵等沒有著落,于是寧愿延誤工作進展也要保存一塊“自留地”,作為“立于不敗之地”的資本。三是缺乏久久為功的思想準備,只想當“戰略家”畫大箭頭,不愿當“突擊隊”和“爆破手”,工作還沒有進入尾聲,就想畫句號、換頻道。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有些地方、部門和單位抓落實之所以成效不佳,往往與缺乏經常抓、反復抓、持久抓有關。如果抓一陣子松一陣子,熱一陣子冷一陣子,不能一抓到底,那怎么能把工作落實好呢?抓落實,一定要防止虎頭蛇尾?!碑斍埃S多地方黨委剛剛換屆,一些領導走馬上任,都以很大的決心與干勁爭取踢開“頭三腳”,但政貴有恒,治須有常,一定要注意處理好“沖勁”與“韌勁”的關系,切莫隨意留下人為的永遠跑不完“最后一公里”的“爛尾工程”。
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須用真心。抓落實能不能知難而進、鍥而不舍,是對領導干部黨性原則的現實考驗。唯有懷著真心為民的心態,才能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將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結合起來,防止和克服片面性、表象性、盲目性、隨意性。這既要有雷霆萬鈞的“猛藥去疴”,也要有常態長效的“潤物無聲”,切不能只管“漫天撒種”不管能否“落地生根”。
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須有恒心。干工作、抓落實特別是涉及全局性的任務,不是單場“百米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而是一個接一個的“馬拉松”,比拼的不是瞬時的精彩,而是長久的穩健。必須拿出滴水穿石的韌勁,堅定久久為功的恒心,切不可像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或者一遇到困難、受到挫折,就畏縮不前,半途而廢。
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須下苦功。抓工作落實是個“苦差事”,越是接近尾聲越是困難重重,處理起來更為棘手。苦事不用苦心、不下苦功夫必然會一事無成。對于抓“最后一公里”工作的落實,必須做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任勞任怨、真抓實干。只有破除消極保守、“四平八穩”的工作作風,積極鼓勵大膽“闖、試”,才能愈做愈實、常做常新。
《荀子·勸學》有云:“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边@段話強調的正是“韌”的重要性。任何一個決策、一項部署,堅持一抓到底、一以貫之,就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有了這種精神,許多“最后一公里”的工作自然會在沖刺中完成,以實實在在的成績贏得百姓的信任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