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強調,“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活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必然要求。黨內政治文化就是黨員干部在政治文化層面的認知和行為影響,主要表現為政治理念、意識形態、政治心理和政治評價。從更高意義上說,黨內政治文化就是對我們黨價值觀的深刻認知和內化,是對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是對黨的性質、目標和宗旨的忠實踐行,是融入黨員干部血液、深入黨員干部靈魂的精神標識,更是我們黨進行長期執政的自信力的根本所在。
必須把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黨內政治文化是黨員的精神家園與政治靈魂,發揮著凝神聚氣和旗幟引領的作用。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對于黨的建設來說,黨內政治文化無疑是強黨興黨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設黨內政治文化就是要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信念,使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壓艙石”硬起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緊起來。
黨內政治文化承擔著展示民族精神、傳播中國價值的獨特作用。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長期相互交流、融合,從而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我們黨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黨員當然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對展示民族精神、傳播中國價值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當今世界互聯互通又充滿競爭,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既要把經濟基礎這個硬件抓牢,更要把文化軟實力做強。這樣才能在國際舞臺上充分展示和傳播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價值理念,提高國際影響力,增強話語權。
黨內政治文化對于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期和深水區,通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來爭取改革的最大公約數,最大程度地消減各種異見雜音,凝聚全社會深化改革的強大合力,這對于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來說意義重大。另外,黨內政治文化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意識活動的重要體現,直接影響或指導著黨員領導干部對經濟和政治價值的認同與選擇,直接影響黨員領導干部對當前改革、發展與穩定的態度。
必須把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點
文化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傳統習俗、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綜合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當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重點是要加強黨內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建設。
加強黨內制度文化建設。首先,要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這個根本原則。堅持民主集中制就是要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相結合的領導制度,絕不允許搞“一言堂”和“家長制”。其次,要堅持按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辦事。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的行為規范和行動準則。現實中,大量腐敗案例表明,黨員干部“破法”必先“破紀”,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實質都是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規治黨,首先是把紀律和規矩立起來、嚴起來、執行起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任務艱巨而繁重,所以就越要講規矩、守紀律。要嚴明政治紀律,確保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必須從嚴執紀、依規辦事。
加強黨內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特有的意識形態。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必須恪守“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堅持以人為本,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價值理念。“廉者,政之本也。”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讓關注民意、尊重民意、保障民生的思想融入到每個黨員和領導干部的精神世界。另外,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上,還要充分發揮德治、法治的雙重作用,提高領導干部道德約束與依法辦事的自覺性。
推進黨內行為文化建設。行為文化是人們在生活、工作中所貢獻的、有價值的、促進文明與文化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和創造性活動。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黨內政治文化的精髓,也是對每個黨員干部行為的具體要求。黨員領導干部須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以“三嚴三實”為標準,引導和督促黨員干部勇于解剖自己,找到自己思想靈魂深處的“病灶”,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打“預防針”,及時“咬耳朵”、“扯袖子”,把“嚴”的要求和“實”的精神立起來。
必須把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路徑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面對“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的嚴峻形勢,面對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價值觀念不斷碰撞、文化交融深度推進的新情況,如何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在不同的文化中進行揚棄取舍,推動和創新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對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夯實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經濟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又反作用于經濟。在全部基礎性條件中,生產力的發展無疑是政治文化建設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一個社會的政治進步水平和文化繁榮程度。這就要求黨內政治文化適應經濟基礎并為經濟發展服務,實現政治文化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尤其像青海這樣欠發達的西部民族省份,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不動搖,才能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打下堅實基礎,才能為發展黨內政治文化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
鞏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社會基礎。黨內政治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受到社會文化整體系統的發展和進步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的底蘊和滋養。為此,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進而促進黨內政治文化的進步和活躍。
在揚棄與傳承中創新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要善于學習吸收傳統的政治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源頭活水和基本營養元素予以充分吸收。同時,黨內政治文化需要適應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隨著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推進,進行積極創新。傳承和創新黨內政治文化,就要堅決反對庸俗“關系學”,遠離“厚黑學”,破除各種“潛規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清正嚴明,形成正氣弘揚的大氣候,讓那些看起來無影無蹤的潛規則在黨內以及社會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場”。因此,要持續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