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全國政協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型政黨制度的概念,引發海內外高度關注和肯定。習近平總書記從三個方面系統闡述新型政黨制度有別于舊式政黨制度的新特點,鞭辟入里的分析、橫貫中西的視野,展現出堅定的制度自信、彰顯著充分的中國優勢。
新型政黨制度彰顯“中國優勢”,體現為廣泛的代表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政黨制度,代表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公約數。早在1935年,瓦窯堡會議決議就指出:“共產黨員必須在農村中、兵士中、貧民中、小資產階級與知識分子中,以至一切革命同盟者中,進行自己的活動,為這些群眾的切身利益而斗爭”。今天,全國政協的34個界別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相較而言,有些兩黨制或多黨制則出現了“代表性斷裂”,有美國學者認為,美國政治制度的實際操作與“民治、民有、民享”相距甚遠,真正的決策是由那些最有組織能力、最有錢的利益集團做出的,社會邊緣群體則無法被代表。
新型政黨制度彰顯“中國優勢”,體現為治理的有效性。良好的政治制度起碼需要具備兩個要素,一是效能,二是廉潔。從效能角度講,新型政黨制度可以避免惡性黨爭導致的政治僵局。在中國,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也不是反對黨,而是參政黨,廣泛參與國家政治與社會事務。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系,這是一種嶄新的政黨關系,有利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攜手為共同事業貢獻力量。從廉潔角度講,新型政黨制度又能避免一黨制缺乏監督的難題,民主監督是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功能。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指出,要將黨內監督與外部監督相結合,“各級黨組應當支持民主黨派履行監督職能”。
新型政黨制度彰顯“中國優勢”,體現為強大的整合性。一些學者曾提出“歷史終結論”,認為人類文明將終結于西方發展模式,但事實上,一些國家照搬西方的競爭性民主,帶來的是社會撕裂,“阿拉伯之春”演變為“阿拉伯之冬”,出現了持續的社會動蕩和經濟衰退。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保持了足夠的政治定力,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思想、組織方面的堅強領導,加強對社會的整合,并通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制度安排,集思廣益,調動愛國統一戰線的力量,做到“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畫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最大同心圓”。這就實現了發揚民主和集中領導的有機統一,既能吸納有序參與,又具有強大的整合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新型政黨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符合當代中國實際、契合優秀傳統文化,既展現著強大的“中國優勢”,更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