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揭陽市榕城區文化廣場中心。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明正德、嘉靖、萬歷,清雍正、乾隆年間,屢有重修與擴建。現廟宇面積2500平方米,是廣東省現存的建筑保存完好的規模最大、建筑工藝最精的城隍廟。500年來,香火之旺、游客之眾,冠于粵東所有神廟。
內有三山門、拜亭、大殿、養生池、石拱橋、夫人廳等。城隍廟頂為懸山頂,七架梁與金柱之間用三升斗拱架,大殿四壁只起防護作用,不承受屋頂壓力,結構獨特,歷經地震,雖墻壁崩塌而梁架安然。其棟梁雕刻刀路明快,雄渾遒勁,兼有明代建筑風格和地方傳統藝術特色,是揭陽市古建筑物歷史遺存的精華。
廟分正殿與后廳,總面積1750平方米。系三進廳懸山頂,石木承載結構。廟內棟梁間的木雕裝飾,刀法簡潔明快。正殿供奉城隍公,后廳祀奉城隍夫人。正殿入門兩側昂立二位神將。正殿兩邊分祀陰曹眾神,個個怒目橫眉,森嚴肅穆。謂善者進廟,彌矢善心,惡者進廟,邪念斂消。修復后的城隍廟更是引人入勝。
有《揭陽城隍廟》詩為證“
黎庶進香煙,祈求大有年。
鼠蛇盤里巷,蝗蟻滿田園。
狀紙呈何處,災星降自天。
汝官才七品,敢管大羅仙?”
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成為國家規定祭祀的神靈。元代,設京都城隍。進入明代,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推舉,城隍信仰達到極盛,城隍廟建筑遍及全國。洪武二年,朱元璋大封城隍神。各府州縣城隍分別為監察司民城隍“威靈公”、“靈佑侯”、“顯佑伯”、分別相當于朝廷正二品、正三品、正四品。又詔告天下府、州、縣重建城隍廟,規格結構與當地官署正衙相同,甚至連幾案都一樣。這樣,各地政府就有了“陰”、“陽”兩個衙門。
朱皇帝如此抬舉城隍,自有他的道理。他說:“朕設京師城隍,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卑幽明舉不能幸免。”又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城隍神的出身是城市保護神,然而經過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而進行的調整,這時的主要職責已成為“鑒察司民”。所謂監察司民,即鑒察人們的善惡,施以賞罰,來進行管理;而所謂善惡的標準,當然就是忠孝節義,綱常倫理之類封建道德等封建意識形態。這標志著,從此以后,城隍神便成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民實行思想統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