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門是揭陽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在揭陽“古八景”中被稱作“譙樓曉角”。
晨曦中更夫吹響報曉號角
進賢門位于原揭陽古城東、北二城門之間,始建于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2年),距今已有380年的歷史。因為揭陽古城不像一般的古城那樣只有東、南、西、北4座城門,而是有5座,多出來的一座就是進賢門,所以它又不是一般的城門。
進賢門分上下兩部分,下為石筑城門,上為三層門樓。門樓通高16.77米,純杉木結構。首層三進5間,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兩側各有一門亭,屋面四周起翹。上層為八角亭閣,屋面是八角攢尖琉璃頂。整個建筑古樸大方,是潮汕古城門建筑中的佼佼者。明、清時期,城樓上設有更夫,每當殘月西斜,晨曦初現,更夫吹響報曉號角,角聲隨晨風傳遍全城,“譙樓曉角”因此得名。
關于進賢門的由來可是大有來頭的。傳說中進賢門的建造,一種說法是,唐、宋時期,此地區出過7個有名的賢士,他們憑著非凡的智慧認定這個地方適合建造一座城門,于是便刻“進賢門”石匾一塊,埋在地下。幾百年過去,到了明代,這里又出了7位有名的賢達之士,他們選定這個地方建造城門,正琢磨“怎么先賢們就沒發現這塊寶地呢”,一挖,挖出了那塊石匾。于是進賢門便被認為是“前七賢”設,“后七賢”開,也就成了一座非同一般的城門。“進賢”即“增進賢士”之意,充分表達了民間的一種良好愿望。不過因“進賢門”三字石匾沒有落款,是何人何時題寫至今無可考證,倒為這一建筑平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不管進賢門是否真有傳說中的那么“不一般”,揭陽人對它的敬重和喜愛卻是確確實實的。20世紀40年代,因為要改造舊城,古城墻及東、南、西、北4個門全拆掉了,獨獨保留下了進賢門,可見該門在揭陽人心目中的地位。
相傳早年間揭陽的地方官赴任都要從進賢門走過,以取個好意頭。而揭陽人男子娶妻或者學生升學,都要在進賢門里走上一遭,說是如此便會妻子賢惠、學子高中。這個習俗至今還保持著,常有家長帶著即將考大學的孩子來進賢門里走上一遍或者繞城樓轉上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