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是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期。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十一五”規劃,對于促進我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趕上全省發展步伐具有重大的意義。
本綱要根據市委三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編制,主要是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規劃,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依據。
一、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五”時期,我市堅持以發展為中心,以調整為主線,集中力量,抓住機遇,克難而進,奮力拼搏,促進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為“十一五”期加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全市經濟“十五”期前半期以調整為主,后半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至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420.4億元(快報數,下同),人均生產總值6943元(約合847美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6.9∶49.3∶33.8,工業總產值806.03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1.42億元,外貿出口總額11.32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3.5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3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1929億元。“十五”期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7%,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6%,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6%,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4%,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3.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長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6.31%.信息、物流、會展和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也有較大的發展。
2、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十五”期間,全市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6.63億元,其中投入公路建設26.8億元,普惠、揭普、梅揭高速公路和榕東、梅東、環市北河三座大橋建成通車,潮揭、汕揭高速公路動工興建,公路通車里程4300公里,公路密度82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榕江航道整治,全市擁有各類碼頭25個,年總吞吐能力達350萬噸。鐵路年運輸能力1000萬噸,潮汕民用機場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惠來電廠和惠來石碑山風電場相繼開工建設,新擴建220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變電站9座。投資9億元完成第一、二期城鄉電網改造。水利防災抗災能力進一步增強,共投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9.74億元,修建、加固江海堤圍95.18公里、大中型水庫7座。引資30億元建設市區城市設防綜合工程及配套市政設施進展順利。
3、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順利完成兩輪政府機構改革,市級行政機構和行政編制分別精簡27.3%和35.5%.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穩步實施,共取消和調整各類審批事項591項,減少61%,有效地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適應市場經濟的就業機制初步形成,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以落實投資主體自主權,依法規范招投標為主要內容的投融資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基本完成國有糧食企業改革任務。農村基層管理體制和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農村稅費改革進展順利,全市農民年人均負擔降至25.86元,比改革前減少68.1元。
4、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教育方面,確立“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擴建、新建中小學455所,改造老區山區破舊小學341所,義務教育普及率不斷提高,高中階段教育形勢喜人,職業技術教育蓬勃發展,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建成招生,中小學學校布局逐步優化。科技方面,全市列入國家和省各類科技計劃159項,新設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4個,新增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7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64家。公共衛生方面,成立市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初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市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7.2萬人,覆蓋率39.1%,新設置醫院病床423張,有效控制了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傳播。民政方面,全面實行最低生活保障線,鞏固殯葬改革成果。環保方面,關停、整改一批污染企業,榕江、楓江和練江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榕江水質由4類提高為3類,市區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相繼開工建設,揭西縣被列為“國家生態示范區建設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7.2‰,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防震減災、體育、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國防動員、社會福利等各項事業取得新進步。
5、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9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26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87.29億元,“十五”期年均分別增長7.4%、3.3%和16.9%.“三農”問題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共解決了120萬群眾飲水難問題。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平均期望壽命達75.8歲。
6、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充分發揮人大和政協作用,加強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推進依法行政和司法改革,全面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社會法治環境有所改善。以專家咨詢會、聽證會、村民代表會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機制逐步完善,政務、村務和廠務公開初步制度化,基層政權建設得到加強。積極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成效明顯。
(二)發展環境
1、發展機遇“十一五”期間,國內外環境總體將趨于穩定,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省政府出臺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政策,實施“東西北”振興計劃,加大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扶持措施,為我市拓展合作空間,更好地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從我市自身發展來看,也具備諸多有利條件。一是經過建市十多年來的積累,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民營經濟較為活躍,支柱產業逐步形成,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二是“十五”期間,惠來電廠和市區城市設防綜合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動工建設,潮汕民用機場前期工作正在順利推進,為加快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經過“十五”期間強化經濟和社會管理,創造了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四是我市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眾多的海外僑胞,這些都有利于擴大經濟合作,加快發展。
2、面臨的挑戰面對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的新趨勢,地區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我市正處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各種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將不斷顯露。一是資本吸納能力低。以人文、觀念、服務等為主的投資軟環境還沒有根本改善,金融對經濟支持力度不足,資本市場發展滯后,資源開發利用能力偏低。二是工業基礎較差。自主創新能力弱,主導產業不明顯,支柱產業競爭力弱,重化工業發展不足。三是體制性障礙依然突出。公用事業、國有企業、投融資體制等領域改革進展緩慢。四是解決“三農”問題困難較大。農田水利灌溉設施老化,農業增產難增收,農村集體經濟薄弱。五是社會事業發展不夠協調。基礎教育和文化設施建設滯后,環境污染形勢仍然嚴峻,人口增長、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社會治安管理和維護社會穩定任務艱巨,公共服務體系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所有這些問題都亟待在加快發展中加以解決。
二、指導思想、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富民強市為目標,按照省委“三個走在前面”的要求和市委三屆三次、四次全會的部署,積極實施工業強市、文化大市、商貿旺市、三農優先、綠色揭陽“五大戰略”,突出組織工業發展、城鎮建設、基礎教育“三個新突破”,全力做好強勢加快發展、構建和諧揭陽、提高執政能力“三篇文章”,切實推動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不斷開創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新局面,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二)發展戰略
工業強市戰略。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根本,積極推進技術、品牌、服務創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抓住世界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和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繼續實施“三個新增100”和“668”計劃,培育壯大集群經濟。在發展輕工業的同時,注重培植石化工業、裝備制造業等重化工業;在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注重培植高新技術產業;在扶持中小企業的同時,注重培植龍頭骨干企業,形成輕重并舉、大小結合、新老共進的工業發展格局。
文化大市戰略。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標,發揮揭陽歷史悠久,“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的資源優勢,打響揭陽文化品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和滲透力。優先發展科教事業,突出發展基礎教育,建設廣播電視網絡、科普網絡和先進配套的文化設施,造就一批優秀文化人才,打造一批文化支柱產業,為加快發展提供文化動力和智力支持。
商貿旺市戰略。發揮粵贛閩主要商品集散地的優勢,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平臺,以市區和普寧市為中心,以特色產業、專業市場和專業鎮村為依托,重點建設和培育一批專業市場和大型購物廣場,構建以零售服務、物流配送、生產加工、專業批發為主體的大市場、大商貿、大流通格局。大力發展會展經濟,辦好傳統工藝品洽談會,把普寧國際襯衣節、中國(揭陽)國際玉器節辦成國內乃至國際行業盛會,打響揭陽品牌。大力推進社區服務業和“萬村千鄉工程”,加快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建設。
三農優先戰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壯大縣域經濟為載體,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堅持城鄉規劃一體化,以中心鎮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加快科技興農步伐,大力發展集約農業、規模農業和效益農業。積極創建和諧文明村鎮,努力建設經濟小康、農民富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綠色揭陽戰略。要著眼長遠,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以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目標,節約和集約利用能源、水、土地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發展循環再生綠色經濟。加強生態林、水資源等環境保護,構筑系統安全的綠色生態。開展創建綠色城鎮、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生態示范區活動,創造優美的綠色環境。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培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
(三)發展目標
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臺階,到2010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經濟結構更加合理,文化設施更加完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會更加和諧;市區初步建成富有水鄉特色的粵東明珠城市,以四大產業帶為載體的縣域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9%;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服務業重點領域快速發展,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11.5∶54.9∶33.6;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到2010年,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局面得到較大改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全面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設施加快發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保持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65%和28%,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公民綜合素質普遍提高。
——體制、法制更加健全。到2010年,體制創新有突破性進展,建成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公正透明、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實現社會事業領域和公共事業領域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開。各級政府民主決策機制更加完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社會和諧程度提高。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穩定和諧、諒解寬容的社會環境,促進城鄉、區域、經濟和社會、人與自然更加協調、和諧發展。保障效率優先,更注重社會公平,城鎮化水平達到50%以上。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社會保險參保率達78%,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85%,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60%.環境綜合指標達86分(按現有指標體系計算),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0平方米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0%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平均每千人口擁有醫生數達0.86人;平均預期壽命76.5歲。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工業化進程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新型工業產業集群為依托,創新技術、品牌、服務,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產業聚集,做好產業鏈條的配套和填補,提升產業層次,逐步實現支柱產業發展從低水平向高級化轉變,從偏輕型化向適度重型化轉變。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圍繞我市產業的優勢領域,發展壯大一批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中心,設立華工揭陽研究院,建立為小企業創新服務的平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強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結合,鼓勵大中型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在輪胎模具、空調、化工、制藥、玉器加工等優勢領域,培育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品牌和企業。大力推進產業信息化,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產品的信息技術含量,促進企業實現生產裝備自動化、管理現代化、決策智能化、商務電子化。
2、培育新型工業產業集群要按照我市現有產業集群的布局和工業產業結構的特點,做大做強五金機械、化工塑料、紡織服裝、食品制藥、電子信息五大產業集群,積極發展玉器、木雕、抽紗工藝等特種工藝產業集群。按照增總量、擴規模、上效益的要求,著力在提高產業集聚度,延長產業鏈條,優化產業配套上下工夫,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力爭“十一五”期末,五大產業集群年產值在7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6%以上;各縣(市、區)要重點培育1-3個年產值15-5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
3、加快重化工業發展大力發展石油化工、能源等重化工業,促進工業產業結構由輕型化向重型化發展。充分發揮惠來縣沿海區位優勢和揭東、市區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石化工業。加快惠來石化基地建設,規劃面積60平方公里,近期規劃面積16.9平方公里,爭取國家大型石化企業在基地落戶。揭東縣石化園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重點建設榕泰化工城和巨輪輪胎生產基地,同時承接市區化工行業產業轉移。能源方面,重點抓好惠來電廠和石碑山風電場建設,爭取惠來烏嶼成為核電站選址,力爭把惠來建設成為粵東地區乃至全省的重要能源生產基地。
4、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要充分發揮我市產業配套優勢和市場資源優勢,轉變政府職能,主動到發達地區招商,加強產業轉移配套服務,積極申報和建設產業轉移園區,進一步發揮揭陽經濟開發區、揭東經濟開發區、惠來沿海開發區和其它工業園區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的作用。
5、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創造條件,實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培植上市公司。“十一五”期末,力爭全市年銷售收入在20億元以上的企業4家、10-20億元的企業10家、5-10億元的企業15家;年納稅額超1億元的企業4家、超5000萬元的企業8家。
6、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認真落實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和發展信息咨詢、市場營銷、籌資融資、貸款擔保、技術貿易、人才培訓等中介服務機構。引導中小企業采用先進的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爭取全市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企業都能取得ISO9000或HACCD等認證。實施名牌戰略,培植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較強的專、精、新、特的中小企業品牌。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1、發展高新農業產業集群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加強農業發展的綜合配套體系建設,進一步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標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大力推廣農業技術,推廣良種良法,促進農業增長由要素擴張型向科技推動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引導大宗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逐步培育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按照“一縣數業、一鄉一品”的要求,調整種植布局,鞏固發展現有糧食、水果、蔬菜、林木、畜牧、水產6大傳統產業集群,著力打造蕉柑、荔枝、龍眼、青梅、青欖、香蕉、蔬菜、茶葉、花卉、優質糧、畜牧、水產等12個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提高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輻射能力。積極發展水產業,培植優質水產品,重點發展海水養殖業、遠洋漁業和海水產品加工業。
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工夫,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按照“渠相通、路相連、田成片、地力高”的目標,繼續加強商品糧基地和基本農田建設,提高抗旱排澇能力。推廣農業節水技術,積極實施“沃土工程”,力爭到2010年,全市改造中低產田77萬畝以上,擴大高產穩產基本農田35萬畝以上,改善灌溉面積10萬畝以上,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93%、高產穩產農田達53%以上。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抓好神泉國家一級漁港、榕江口粵東漁船避風港、人工魚礁等重點項目的規劃建設。依法控制好基本農田保護區,認真落實糧農種糧保護措施,穩定糧食生產。堅持最嚴厲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3、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完善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按照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推進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工作,加快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鎮財政管理體制、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各項綜合配套改革。深化農村商品流通體制改革,推進“萬村千鄉工程”,發展農村連鎖店,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增強社會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抓好鎮(鄉)兩級公共資源整合和利用,發展鎮、村兩級集體經濟,4、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完善機制,綜合推進”的要求,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力爭用3-5年切實解決好農村“一保五難”問題。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2007年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加強鎮村二級文化站建設,發揮文化站在農科推廣、科教普及的陣地作用。健全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2008年全市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和動物防疫工作。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建設,大力整治村容村貌,重點實施“五通”、“五改”工程。即通路、通水、通信、通電、通電視;改水、改路、改房、改廁、改灶。
5、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促進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突出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和扶貧培訓三個重點,整合扶貧資源,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逐步消除農村貧困人口。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三)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
把發展服務業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積極培育和發展特色旅游產業集群和現代物流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素質,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
1、發展旅游業加強規劃,以“潮汕文化發祥地、粵東旅游后花園”為形象主題,以創建國家優秀旅游城市為目標,以“悠久歷史文化、秀美自然風光、優質溫泉度假”為品牌,增加旅游設施投入,整合旅游資源,加大旅游產品推介力度,形成具有揭陽特色的旅游產業集群。市區以學宮(孔廟)、城隍廟、雙峰寺、兩河四岸風景帶為支撐點,建成歷史文化旅游圈;普寧以盤龍溫泉度假區、大南山森林風景區、洪陽古邑、南溪南巖、梅林盤龍閣為支撐點,建設歷史宗教旅游圈和休閑度假村;揭東縣以農業科普為特色,建設東部田園風光旅游圈;揭西以京明度假村、黃滿寨瀑布旅游區、大洋度假區、石內河漂流為主體,建設西部生態旅游圈(含揭東龍尾明月湖旅游度假區);惠來縣以客鳥尾石筍奇觀、神泉海角甘泉、石碑山風電場、金海灣高爾夫球場及南海休閑度假區為主體,建設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濱海旅游圈。要加強旅游區域合作,使旅游業成為服務業的主導產業。
2、發展現代物流業大力實施“商貿旺市”戰略,依托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以發展一批規模大、輻射廣、功能全的大型中高級批發市場為基礎,發展壯大現代物流產業集群,重點建設和培育一批專業市場和大型購物廣場。開工建設丹鳳城商貿廣場、揭陽國際商品批發廣場等大型購物廣場,繼續鞏固和發展粵東鞋材城、水果批發市場、粵東貿易廣場和進賢門市場,做大做強普寧中藥材、紡織服裝、布料等專業市場。推行連鎖經營、倉儲超市、專業配送、代理制、電子商務、網上購物等服務方式,爭取建設揭陽會展中心(或地方工業產品展覽館)。發展壯大交通運輸產業,加強客貨站場建設,進一步完善立體交通運輸網,爭取揭陽港升格為一類口岸。鼓勵運輸企業集團化、連鎖化,發揮運輸規模效應。規范運輸服務行為,改進交通收費方式,提高運輸服務質量。
3、發展房地產業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有效控制土地供給。積極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加強房地產中介機構管理,規范轉讓、租賃、抵押行為。健全物業管理制度,促進物業管理與房地產開發脫鉤,使物業管理走上市場化、專業化道路。
4、發展生產服務業鼓勵法律、會計、信息、咨詢、租賃、廣告等中介商務服務業的發展。擴大調查論證、形象設計、戰略策劃、資產評估、投資顧問、公證等專業服務范圍。繼續辦好中國(揭陽)國際玉器節、普寧國際襯衣節暨紡織服裝交易會、中國(普寧)中藥交易大會,發揮揭陽-中國五金基地市、普寧-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陽美-亞洲玉都等特色品牌效應,大力發展為生產服務的會展業。
5、改善服務業發展環境深化服務業體制改革,建立公開、統一、有序的市場準入制度,打破行業壟斷,促進正當、有效競爭。加強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提升服務業發展環境素質。完善服務業標準體系建設,制定社會公共服務業質量標準和評價標準。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引導城鄉居民投資居住、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和保險等服務領域,拉動消費增長。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1、積極推進城鎮化以市區為龍頭,以四個縣城(市區)為載體,以中心鎮為基礎,構建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協調發展、各具特色的城鎮網絡體系。科學調整城市區域,優化市區發展布局,高起點修編市區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按照“東進、西連、南拓、北優”的原則,適時調整和擴大市區區域,把市區建成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按照面向未來,適度超前的原則,盡快修編縣城、中心鎮和建制鎮新一輪總體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認真實施“五個一”工程,即縣城每年要籌集1億元以上投入市政建設,建設一條樣板路、一個上規模的花園式小區、一項上規模的公用設施、一項景觀工程,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力爭“十一五”期末縣城的面貌有明顯變化。中心鎮要科學規劃工業區、住宅區,鼓勵農民進鎮務工經商,建設成為有實力、有活力、有競爭力的新型城鎮。加強城市管理,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合理劃分市與區的事權,推動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調動區、街道和居委會積極性,創建“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堅決剎住和清理違章建筑,徹底改變臟、亂、差面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加快市區建設步伐調整優化市區布局,逐步形成以榕城老市區為中心的商貿文化教育片區,以東山為中心的金融信息旅游服務區,以磐東、仙橋和梅云鎮為中心的傳統工業片區,以漁湖為中心的行政片區和高新技術片區。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建設相互聯系,各具特色的功能區。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整合城市資源,走以城建城、以城養城、滾動發展的路子。引資30億元加快市區城市設防綜合工程及配套市政設施建設,使城市功能上檔次、上水平。按照“集中投放,配套重點,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相對集中資金,投入“兩河四岸”堤圍、道路、綠化等項目,力爭“十一五”期前三年,建成全長44.92公里的堤圍、39.8公里的沿江路、一中橋、市文化廣場、體育館、圖書館、揭陽樓等重點項目,加快通往霖磐、錫場高速路口的公路和連接環市北路的蓮花大道北段建設。
3、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以工業化為龍頭,以產業集群和專業園區為載體,加快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依托縣域內資源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推動民營企業在體制、科技和管理上的創新,培育一批專精特的中小企業群,逐步形成集群產業。進一步擴大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完善激勵型的財政機制,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五)打造四大經濟產業帶
按照完善產業配套,拉長產業鏈條,發展成行成市的產業規模經濟的要求,高起點規劃,破除產業發展的行政區域障礙,著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沿江經濟產業帶、中部經濟產業帶、沿海經濟產業帶和西部經濟產業帶。
1、沿江經濟產業帶以榕江中下游為中心的沿江產業帶要充分利用市區的輻射功能,發揮現有高速公路網和潮汕機場、廈深鐵路建成后的交通優勢,以揭陽經濟開發區、揭東經濟開發區和仙梅民營科技園為載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國內外大型企業進園區,形成以五金模具、新材料、電子機械和醫藥化工為核心的產業,大力扶持巨輪股份有限公司和天陽模具有限公司等企業,發展汽車配套行業;榕城區以仙梅民科園為載體,打造粵東不銹鋼城和鞋材城,以榕泰ML復合材料、運通塑料薄膜等項目為重點,打造化工材料產業基地;試驗區以洗衣機、電吹風、石英鐘、半導體等產業為基礎,打造集生產、科研、經營、進出口為一體的產業集群;以鉆寶電子城和榕東微電機為主體,打造揭陽電子電器名牌產品;東山區要發揮“中國五金基地市”和“金屬制品業專業區技術創新試點”的品牌效應,抓好萬興、順達、長達、興財等項目的建設,建成粵東五金生產基地。繼續做大做強“陽美玉器”、“古喬白玉”品牌,把“中國(揭陽)國際玉器節”辦成國際一流商貿盛會。
2、中部經濟產業帶以普寧流沙為中心的中部產業帶,充分發揮輕工業發達,商貿流通活躍的優勢,做大做強紡織服裝、醫藥醫療器械等支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紡織服裝產業要加快結構調整,致力于加強產業鏈條的銜接,打造名牌產品,增強競爭能力。發揮普寧“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的優勢,重點抓好金星制衣、雅輝紡織、福萊爾紡織等重點項目建設,探索興建紡織服裝商務中心。積極發展以新型外貿紡織品、時尚紡織品為特征的出口主攻產品,創辦紡織服裝技術開發中心、紡織服裝研究所和試驗基地,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依托普寧中藥材市場在全國的地位和效應,擴大中藥材貿易領域。深化中藥材加工,不斷壯大產業總量。發揮康美藥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從品牌帶動、產品配套入手,做好醫藥產業的招商引資工作,建設集種植、加工和銷售一條龍的中藥材生產基地。繼續扶持食品企業發展,積極開發功能性食品和綠色食品。以里湖涼果加工業為龍頭,建設涼果名鎮。抓好廣東煙草粵東物流配送中心、普寧市供銷社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進一步激活紡織等專業市場,繼續辦好國際襯衣節,重振普寧商貿雄風。文化產業方面,要積極挖掘和開發德安里、廣太虎頭埔古窯址等文化資源,培植一批上檔次、上水平的文化企業。加快普寧科技館、流沙文化廣場、城南健身廣場等文化設施建設。
3、沿海經濟產業帶以惠來82公里海岸線為中心的沿海經濟產業帶,要高起點規劃,把能源、石化作為新興主導產業。能源工業方面,抓緊建設惠來電廠一期,爭取2008年上馬建設第二期;加快石碑山10萬千瓦風電場建設進度,并做好與之相關的產業配套;積極爭取核電項目選址惠來縣沿海,把惠來縣建設成為粵東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充分利用惠來電廠等大型項目的效應,發展臨港工業,爭取列入省兩翼臨港工業帶規劃。按照省關于建設“汕潮揭石化產業帶”的要求,高起點規劃惠來沿海石化產業區,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爭取國家大型石化企業前來投資。發展煉油工業,延長產業鏈條,以帶動全市石化產業的發展,抓好海星石化項目建設。旅游產業方面,把沿海82公里海岸線富有特色的地質地貌與惠來“八景”、宗教名勝古跡等旅游資源整合起來,規劃建設海上樂園、靖海奇觀、海鮮美食、山林休閑度假區等富有海濱特色的旅游區,把惠來濱海打造成為粵東旅游業的亮點。海洋養殖業方面,規劃建設靖海、神泉、葵西3個水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集海水養殖、深加工、科研一體化的中陽養殖科技園,扶持大宏等60家鮑魚養殖場的發展。大力發展港口物流業,建設靖海直通港澳專用貨運碼頭和靖海港煤、貨運碼頭,籌建神泉港國家一級漁港。發揮惠來地處“珠三角”與汕頭、廈門經濟特區之間有利區位交通優勢,大力發展物流中轉、儲運業,力爭把惠來建成粵東地區海陸交通要道。
4、西部經濟產業帶以揭西和普寧市西南部為中心的西部經濟產業帶,依托山區資源優勢,建設以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為主的西部環保型經濟產業帶。生態工業方面,要以保護西部及榕江中下游環境為前提,圍繞電子、紡織服裝、運動用品、食品加工、五金塑料制品和汽車配件、制藥等產業,大力引進環保型、綠色型工業企業。抓緊啟動棉湖工業園區建設,著力建設好京明工業園、河婆“電子琴科技創新專業鎮”。生態農業方面,以“建基地、抓龍頭、創特色、打品牌”為思路,建設生態農業基地,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應用綠色生態技術,建設西北部草牧結合的生態農牧業區、中南部生態旅游區、東南部農產品加工流通區等3大生態農業區,發揮青欖“國家級優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龍潭科技園“省級優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名牌效應,把揭西建設成為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優質高產水稻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生態旅游業方面,積極籌辦揭西生態旅游文化節,以“韻味獨特潮客風,綠色生態揭西游”為品牌,以大洋旅游區、京明度假村、特美思度假村、溫泉康體為支撐點,以黃滿寨瀑布群、大北山森林公園、三山國王祖廟、天竺古巖、花果古寺等為景點,發展具有山區特色的旅游業。
(六)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新形勢,著眼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抓住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機遇,開拓國內市場。
1、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大力發展一般貿易,鼓勵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積極發展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擴大服務出口。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現有加工貿易企業增資擴產,提高加工貿易對產業發展的帶動能力和增值率,力爭五年內加工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30%以上。延長出口產業鏈,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千方百計拓展中東、南美、非洲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優化進口結構,增加急需的能源、關鍵技術、重大設備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進一步發揮商會、協會等行業組織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遏制低價傾銷行為,防止市域內、行業內的惡性競爭。完善口岸設施建設,優化通關環境,建設粵東電子口岸,提高通關效率。
2、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創新利用外資策略,加強產業規劃,優化投資環境,推行以產業優勢招商、項目招商、資源招商、環境招商等方式,把引進外資與調整產業結構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吸引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跨國公司的投資,引導外資投向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裝備制造業。實行招商引資責任下移,廣泛運用電子商務和招商平臺,建立招商項目資料數據庫、項目跟蹤、客商聯絡制度,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投資環境推介會。加強重大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兌現獎勵措施,提高招商引資實效。
3、加強對外經濟協作繼續參與閩粵贛十三市經濟協作,加強同“泛珠三角”、“大珠三角”區域的聯系,通過推動產業投資、商貿、旅游等領域的合作,形成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合作格局。加強與汕頭、潮州、汕尾、梅州等周邊市的協作,倡導建立具有潮汕文化特色、互惠共濟的潮汕經濟圈。
(七)建設文化大市
以大力發展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事業為重點,使我市人民群眾綜合素質普遍提高,文化經濟繁榮,科技教育實力增強,形成獨具特色的揭陽文化,文化發展主要指標進入省內中等水平。
1、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農村中小學“四有”工程,大力推進學校的標準化建設;加快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基本消除大班額現象;堅持以社會力量辦園為主體,多種形式舉辦幼兒教育機構。至2010年,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達100%,初中三年保留率達97%以上,適齡“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5%以上;70%左右的小學和80%左右的初中建成規范化學校;市直和各建制縣(市、區)各建成1所特殊教育學校。
大力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積極推進普通高中向縣城或中心鎮集結,逐步將所有普通高中辦成規范化學校;至2010年,80%以上的普通高中建成市一級標準以上學校,市直和各建制縣要各創建1所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市初中畢業生普通高中升學率達到58%以上,其中市區及縣城達70%左右。
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以就業市場為導向,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加大中等教育結構調整力度,抓好專業設置,各建制縣都要辦好1所縣級骨干示范中職學校。揭陽綜合中專、揭陽捷和工業中學、普寧職業技術學校要辦成現代化示范性中職學校。至2010年,全市要建成3個制造業、服務業專業技能培訓中心、6個重點建設專業點,全市初中畢業生中等職業教育升學率達35%左右。
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完善、配套揭陽職業技術學院,提高教育質量,辦成我市職教中心、研究中心、推廣新技術生產力促進中心、教師培養和成人教育基地。繼續扶持潮汕職業技術學院發展。多形式發展高等教育,辦好現有5所廣播電視大學,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至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8%左右,5所電視大學在校專科生達2萬人,本科生達1700人。
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教育經費多元投入機制,健全財政對義務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成本分擔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民間資金興辦非義務教育。逐步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吸引師資人才,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加強師資培訓,實行競爭上崗,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積極發展科技事業堅持“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提高持續科技創新能力”的方針,切實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健全科技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完善財政投入機制,確保地方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速要快于地方財政收入增速。發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中介服務,加強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建設。通過產學研合作,引進人才參與科技創新。
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建立健全各類科技力量分工合作、協調一致的宏觀協調機制,完善推進自主創新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措施。實行按崗、按任務、按業績定酬的分配制度,以多種形式鼓勵科技人員創新。
落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和支持企業申請專利,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監管的力度。嚴格執行質量技術標準,大力推進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完善科普網絡建設。加強科普工作,增加科普投入。建立市科學技術普及中心,完善市科技館運作功能;健全科普工作機制,建設1-2個國家級科普示范縣(市、區)和30個省、市級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健全學術交流、科技活動激勵機制。
全面推進信息化。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一步整合信息網絡資源,建立統籌規劃的信息化建設運作機制,實施電子政務暢通工程、企業信息化工程、信息興農工程、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強政法信息網等網絡平臺建設,完善支撐信息化建設的保障體系。
3、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進一步優化人才環境,落實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創業環境、服務環境、生活環境、人文環境,建立和完善以人才評價、培養、選拔、吸引、聘用、流動、管理、激勵為主要內容的政策體系,開辟人才綠色通道,為優秀人才提供就醫、配偶和子女就業、就學等優惠服務,吸引優秀人才來揭工作。積極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型人才和農村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到2010年,全市選派800名具有較高專業知識層次和外語水平的優秀年輕干部到省內外高等院校接受培訓。“十一五”期間,引進1000多名企業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和3000名企業中級經營管理人才,培養200多名企業高級技術研發人才、600多名緊缺高層次科技型創新人才、2000多名高層次應用型創新專門人才和6000多名企業緊缺的高技能人才。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完善評價機制、選拔任用機制、投入增長機制,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體系,完善人才市場服務功能,建立人才合理流動的市場機制,優化人才資源市場配置。要重視發掘和培養本地人才,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培養種養殖能手、農民企業家、營銷專才等農村實用人才。
努力建設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的文化專業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經營人才,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實力雄厚的文化人才隊伍。建立高層次人才信息庫,改革職稱評聘制度,制訂獎勵政策,大力推廣普通話,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4、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制訂文化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統計制度,引導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加強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組建文化產業集團。大力發展專、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以科技業、出版業、傳媒業、會展業、信息服務業等為支柱的產業體系,加快發展影視業、演藝娛樂業、體育業等。形成以榕城、普寧為龍頭、各縣(區)為主干、帶動輻射全市城鄉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各類文化制造業和文化商貿業,培育經濟和文化緊密結合的產業集群,成為全市文化產業發展重要基地。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人文景觀、文化遺址以及民俗文化等地方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5、發展社會文化事業進一步加強鄉鎮、城市社區文化站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深入開展文化、衛生、科技下鄉活動,實現先進文化“進村入戶”。繼續完善覆蓋城鄉的廣播電視網絡。堅持文藝精品戰略,實施國家電影工作“2131工程”,開展“群眾藝術花會”、“戲劇節”以及“百歌頌中華”等傳統活動,扶持潮劇、潮樂等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申報工作。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引導居民擴大體育健身消費。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秩序。
(八)深化體制改革
以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加大改革力度,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1、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和政社分開改革。把政府經濟工作的重點逐步轉到制度建設、規劃編制、政策制定以及統籌協調、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上來。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增強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主導作用。努力提高市場監管水平,創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完善行政管理體制。認真執行《行政許可法》及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清理、取消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行政審批事項,規范審批行為,加強后續監管。建設電子政務暢通工程,提高行政效率,實行政務公開,強化社會輿論監督。全面實施《公務員法》,健全公務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全面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和登記備案制,及時發布產業政策、行業規劃、投資信息和市場準入標準,引導企業投資。依法界定政府投資范圍,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資后評價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逐步推行政府投資公益性項目代理制、BOT及BT等新型投融資方式。
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依法治稅管費,加強稅收征管,公平稅負,堅決實行收支兩條線。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全面實施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進一步改革市與縣(市、區)、縣與鎮(鄉、街道)財政管理體制,調動基層協調稅收和社保費征管的積極性。健全財政、審計監督制度,強化支出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2、深化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推進政事分開、政企分開和管辦分離,加快事業單位結構調整。改革事業單位投融資體制,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逐步推進社會事業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利用各種社會力量共同發展社會事業的管理體制。改革事業單位的經費支持和保障制度,根據事業單位類別建立不同的保障機制。改革內部管理體制,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結構。
3、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建立和完善出資人制度,落實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加快以財務監管為核心的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建設。規范國有產權交易行為。推動產權制度改革,加大企業股份制改革力度,進一步規范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權利和責任,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探索地方金融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加快地方金融機構產權改革步伐。加大地方金融資產、財政資金追收處置力度,積極防范、化解地方金融和財政風險。繼續開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促進農村信用社規范、穩健發展,增強服務功能。加強地方政府與金融部門的聯系和協調,推進銀企合作,增強銀企互信。打擊逃廢債務行為,穩定金融秩序。
5、健全要素市場體系大力培育土地、勞力、人才、技術等要素市場,繼續發展資本市場,建立規范的股票、債券、基金、保險、期貨和產權交易市場。拓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進一步理順壟斷行業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規范各類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建設政府、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完善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九)構建綠色揭陽
實施綠色揭陽戰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綠色發展之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逐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1、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建設節約型社會。引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區,統一規劃,集中治污,形成規模效應。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綠色建筑業、生態農業和環保型產業,逐步形成綠色產業體系,建成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清潔生產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加強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廣泛推行節約資源活動,加強對重點行業的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等資源的消耗管理。
2、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到2010年,全市生態公益林面積達167萬畝,其中黃岐山、紫峰山、桑浦山、大北山、大南山、南陽山等風景林、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145.6萬畝。普寧市、揭東縣、揭西縣建設成為林業生態縣(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3%以上,初步實現城鄉園林化,沿海、沿江、道路林帶化,平原農田林網化,坡地、丘陵、山地果園化、林木豐產化。
3、加強水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抓好榕江、練江、龍江、楓江等流域和水庫、灌溉渠道的水資源保護,整治沿江污染企業,禁止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域布點建設排放污水項目,嚴格限制工業廢水排放,保障飲用水安全。強化海域使用管理,加強海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海洋災害的防御。對海岸帶、防護林以及紅樹林、珊瑚礁等生態資源實施重點保護。開展整治城鄉“白色污染”行動,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4、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工業污染控制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逐步建立環境補償的市場機制,完善環境評估、環境治理、環保準入制度。
5、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建立農業生態功能區、名特優農產品保護區。推廣有機肥料,控制化肥用量,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化肥和可降解農膜,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嚴格加強礦山資源開發、采石(土)場等的管理。
(十)建設和諧揭陽
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健全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渠道,努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不斷優化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政策環境和體制環境,逐步實行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與戶籍脫鉤,與納稅和繳納社會保險費對接的制度。加強技能型勞動力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十一五”期間,新就業的勞動者參加培訓率達到9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險制度,以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為重點,逐步將流動勞動力、失地農民和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全面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養制度,實現應保盡保。大力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互助事業,不斷完善優撫安置政策。鞏固殯葬改革成果,確保火化率達到100%. 2、加強衛生、體育和人口工作健全公共衛生體系。以公共衛生和農村衛生為重點,切實抓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推進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衛生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衛生監督體系,加強對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公共衛生應急處理能力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支持薄弱地區農村衛生設施建設,完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切實保障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加強中醫藥工作,扶持中醫藥企業發展,建設中醫藥大市。開展衛生村鎮創建活動,改善農村衛生環境。
發展體育事業。廣泛開展群眾體育健身運動,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推進全民健身計劃。積極擴大和引導體育消費,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體育產業,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
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嚴格控制出生人口數量。以貫徹落實國家“一法一例二規”和省條例為重點,建立人口與計劃生育新的工作機制,抓好人口信息管理和服務體系兩項基礎建設。嚴格實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屬地化管理,確保人口的有序合理遷移和流動。進一步落實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制度。堅決落實節育措施、法律措施,實行“一票否決”制度,鞏固計生工作階段性成果,實現從孕后型管理向孕前型管理轉變,從突擊性工作為主向經常性工作為主轉變。
3、保障公共安全完善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體系,提高政府依法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完善災害救助機制,提高災害監測和災情信息管理系統。加大對各類不安全因素的預防和控制力度,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穩定。建立和完善防汛、防旱、防風的“三防”工程。加強地質勘查和氣象減災、農林牧業減災、防震減災工作,重點建設防災減災的預警信息及指揮系統、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水文防洪減災系統、地震監測預報和救援系統、動植物疫病監測體系、林業生態監測預報系統、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系統等工程。
加強安全生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構建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技術支撐體系、監管體系、應急救援體系,創造條件,建設危險品專儲設施。到2010年,全市億元GDP安全生產事故死亡率、工礦商貿企業10萬人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分別比2005年下降35%、25%和30%.維護社會穩定。加大對各類不安定因素的預防、排查和控制力度,著重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實行社會治安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嚴厲打擊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強國防動員建設,廣泛開展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積極開展創建雙擁模范城(市、縣)活動。
加強重要物資儲備和安全管理。完善糧食儲備設施建設,落實地方糧食儲備和風險基金制度,建立健全糧食預測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增強政府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保證糧食安全。加強對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監督,確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4、維護社會公平提高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規范企業工資支付行為,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加大對弱勢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的幫扶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實施產業扶貧、智力扶貧和旅游扶貧工程。重視殘疾人事業,創辦特殊教育學校,改善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依法維護外來員工合法權益,做好外來員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
5、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深入開展鄧小平理論、黨的基本路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為主要內容,著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把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引向深入,扶持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繼續開展潮學研究,弘揚潮汕文化,進一步加強文史、檔案、科普宣傳工作。加強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和素質,建設法治社會。繼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基層政權組織建設,推進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堅持依法行政,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決策監督、跟蹤反饋、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教育、監督、制度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四、重點工程
重點工程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實施規劃的重要載體。“十一五”期間,全市規劃上馬建設八個方面的重點項目177項,總投資665.6億元,其中“十一五”期間投入資金487.1億元。
(一)能源工程。計劃建設12項,投資153.4億元。惠來電廠繼2007年第一期2×60萬KW建成后,緊接著上馬建設第二期2×100萬KW,到2010年裝機容量320萬千瓦,總投資150億元;惠來石碑山10萬KW風電場力爭2006年全面建成投產;加快城鄉電網建設,開工建設榕江500千伏和鐵山、華湖等6個220千伏變電站,2007年前完成500千伏長沙至揭陽線路、500千伏惠來電廠至榕江送電線路、棉湖-紫峰220千伏雙回線路架設。繼續推進第三期農網改造和市區電網配套工程。
(二)交通工程。計劃建設30項,投資180.9億元。開工建設潮汕民用機場,投資36.6億元,按4E級標準規劃,本期按4D標準設計,力爭2008年建成試航。加快潮揭、汕揭高速公路揭陽路段的建設進度,開工建設玉章高速公路揭陽路段(登洪高速)、汕頭至普寧高速公路。國、省道重點是抓好G206線揭陽路段大修擴建工程、S236線揭陽南河大橋擴建工程、S236線揭陽至池尾段大修擴建工程、G324線揭陽路段改建工程、S238線揭西至普寧段改建工程、S335線揭陽至揭西段改建工程、惠來沿海一級公路改造工程,繼續推進縣通鎮、鎮通行政村公路改造步伐,建設揭東縣汽車客運中心站、揭陽市城東汽車客運站、惠城貨運站;大力發展內河航運,加強港口、碼頭建設,規劃建設“十區三站”,即位于榕江河域的漁湖、青溪、金都(下設青嶼、地都兩個作業區)、港務局、佘厝、雙港等港區,雙溪咀港澳客運站、榕江水陸聯運客運站、揭陽客運站。同時,規劃建設漁湖內河中心碼頭、神泉港5000噸級多用途碼頭和靖海惠來電廠煤碼頭。積極支持配合廈深鐵路揭陽路段的建設。
(三)水利工程。計劃建設38宗,投資33.7億元。以市區臨江南路城市設防綜合工程建設為龍頭,著力推進榕城圍北堤和南堤、東山圍、漁湖圍北堤和南堤等項目建設。堤圍總長60.02公里,涵閘54座,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組織實施。加固大中型水庫,重點是加快惠來石榴潭水庫、揭東磐嶺圍、普寧流沙聯圍新河堤、揭西縣城防、金鳳聯圍加固工程建設進度,提高城鄉防災減災能力。開工建設惠來赤岑水閘。繼續推進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適時實施引韓工程。
(四)環保工程。計劃建設15宗,投資20.2億元。加大整治榕江、楓江和練江力度,建設市區污水處理廠、市垃圾處理場、普寧流沙污水處理廠、揭東縣污水處理廠、惠來縣污水處理廠、揭西縣污水處理廠、棉湖鎮污水處理廠和揭陽市醫療廢物處理中心,實施揭陽市電鍍工業區搬遷整治工程,建設一批鄉鎮生活垃圾填埋場。爭取全市建成15個省級生態示范區和30個市級生態示范區。
(五)文化工程。計劃建設21項,投資20.0億元。教育方面,投入資金18.34億元。新建擴建普通高中校舍120萬平方米,初中校舍65萬平方米,中職類校舍16萬平方米;購置信息技術教育設備和常規教育儀器設備6億元。文化方面,集中力量,建設市文化中心(包括市文化廣場、廣播電視中心、圖書館、博物館、藝術中專、青少年活動中心)、體育館、榕城文化廣場和縣、鎮二級圖書館、文化館(站),完善市、縣、鎮、村四級公益文化設施網絡,建立遍及城鄉的文化信息資源服務體系。
(六)工業項目。計劃新建25個規模較大的工業項目,投資34.9億元。重點建設大南山工業園區、廣東運通工業園、廣東仙梅民科園高新技術新材料產業區、榕城和東山不銹鋼產業區和鞋業產業區,榕東微電機玩具產業區。新上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銷路廣的項目,包括揭陽市中月電子年產12000臺ZY線路板制作系統、市試驗區中科源納米項目、普寧市康美藥業股份公司中藥飲片二期工程、普寧市純兔毛針織品項目、廣東巨輪高精密鑄造鋁合金子午線輪胎模具和線性輕觸式導向結構子午線輪胎活絡模具、榕泰股份年產5萬噸苯本酐、年產1.5萬噸高聚氨基復合物和年產1.5萬噸三聚氰胺項目等。
(七)市政工程。計劃建設21項,投資32.5億元。重點建設市區臨江南路片區道路及開發、蓮花大道北段、臨江北路及臨江北路西、進賢門大道東段、環市東路、榕京路、市區西片磐東道路網、榕江大型音樂噴泉、揭陽樓、東山工業綜合發展區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普寧市湯坑水廠擴建、揭東縣東部七鎮飲水、惠來縣中部鄉鎮連片供水、揭西縣棉湖片引水和市試驗區供水管網。
(八)旅游、物流等工程。計劃建設15項,投資11.6億元。主要是建設丹鳳城商貿廣場、易初蓮花大型購物廣場、黃岐山森林公園、普寧市華僑醫院第二期擴建工程、普寧供銷社物流配送中心、煙草普寧物流中心、揭西縣黃滿寨瀑布旅游區、京明茶園旅游區、災害性天氣綜合觀測預警系統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