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愿景與目標定位
《揭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是揭陽市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規劃》著力將揭陽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古城、濱海新城,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
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
全面構建以人為本的高品質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一)更可持續、更具韌性的安全國土
糧食和生態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充分保護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城市重大生命線工程的安全格局更加穩固,綠色低碳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形成,全面建成現代化韌性安全揭陽。
(二)更加集約、高效、活力的繁榮國土
集約、緊湊、高效的現代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各類空間合理安排,陸海統籌格局全面形成,建成廣東省沿海經濟帶東翼重要戰略支點。
(三)更加協調、均衡、有序的和諧國土
人口、資源環境、公共服務設施和經濟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區域協調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中心城區、普寧、惠來、揭西各片區各展所長,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四)更加詩情畫意、山清水秀的魅力國土
“三山兩水一古城”的山水古城空間形態更加凸顯,建成詩情畫意、山清水秀的魅力潮客山海名城。
三、城市性質
(一)全國性綜合通樞紐城市
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粵東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區域產業對接合作,打造輻射全國的綜合交通樞紐。
(二)粵東地區新型產業強市
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萬億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和海上風電產業集群。主動承接珠三角等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與汕頭、潮州、汕尾錯位發展,打造沿海經濟帶新的增長極。
(三)潮客底蘊深厚的嶺南山海名城
筑牢桑浦山-大北山-李望嶂-大南山等山體生態屏障,保護潮客文化和傳統風貌特色,深入發掘海洋文化資源,傳承弘揚海絲文化、海防文化,打造具有鮮明潮客文化特色的嶺南山海名城。
四、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
堅持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將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
(一)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
至2035年,揭陽市耕地保護目標不低于587.87平方公里(88.1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519.15平方公里(77.87萬畝)。
(二)生態保護紅線
至2035年,揭陽市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844.85平方公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278.88平方公里。
(三)城鎮開發邊界
至2035年,揭陽市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477.64平方公里以內。
五、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
落實廣東省主體功能區戰略,劃分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國家級城市化地區。
(一)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揭西縣,應結合承載能力優先滿足中心鎮和產業園區建設用地需求,適度控制開發強度和城鄉建設用地增量,加大點狀供地支持力度,落實生態環境底線管控。
(二)國家級城市化地區
國家級城市化地區包括榕城區、揭東區、普寧市、惠來縣,加大用地用林用海保障,優先滿足11大產業平臺和重點項目需求,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和建設用地增量。
六、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構建“一軸三極多點,一帶四廊四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一軸”:揭普惠發展軸。
“三級”:揭陽中心城區、揭陽濱海新區、普寧中心城區三大區域發展核心。
“多點”:特色鎮(大坪鎮、普僑鎮、僑園鎮等)、重點鎮(里湖鎮、梅林鎮、葵潭鎮等)、11大重點產業平臺(揭陽高新區、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惠來臨港產業園等)。
“一帶”:沿海經濟發展帶。
“四廊”:榕江創新提升走廊、揭西綠色經濟走廊、G238—練江整治升級走廊和龍江美麗經濟走廊。
“四區”:北部臨空發展區、中部城鎮發展區、南部濱海發展區、西部生態發展區。
七、構建“三區三帶”農業空間總體格局
現代都市休閑農業區:包括中心城鎮周邊地區,重點打造以菜、魚、禽生產為主或具有旅游休閑功能的城郊型特色產業區。以都市精品農業為抓手,發展蔬菜、水果等農業產業,培育農產品供給、生態防護、觀光休閑等功能,支持農業公園、農事體驗基地等發展平臺建設。
平原產糧集中區:包括榕江、龍江和練江等平原地區,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水稻、蔬菜、禽畜等產業集群。
丘陵山地生態農業區:包括揭陽大北山、小北山等山地丘陵區域,發展綠色蔬菜、茶葉以及特色經濟林果等優勢產品,引導傳統農耕與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等鄉村休閑旅游融合發展。
榕江農業發展示范帶:包括揭陽榕江南河、北河兩岸區域,深入挖掘水稻、花卉、茶葉、果菜和水產等特色農業潛力,科學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
龍江農業發展示范帶:包括揭陽龍江兩岸區域,嚴格保護水環境,培育壯大中藥、果菜和水產等特色農業。
濱海特色漁業示范帶:包括惠來沿海地區,結合漁港建設,重點發展遠洋捕撈、海水養殖、水產品深加工業,加快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海洋漁業+旅游”。
八、構建“一屏、四帶、多廊、多點”的生態空間保護格局
“一屏”:推進桑浦山-大北山-李望嶂-大南山等北部山體生態保護屏障。
“四帶”:構建由榕江、練江、龍江3條骨干河流組成的水系生態保護帶,以海岸帶為基礎的陸海緩沖區域組成的沿海生態保護帶。
“多廊”:構建由楓江、車田河等水系廊道、生物遷通道構成的重要河流生態廊道和組團間生態廊道。
“多點”:構建由揭西縣城周邊山體、小北山-紫峰山、惠來三清山、惠來沿海生態林區、19個自然保護地以及由葫蘆潭、鎮北、湯坑等5個中型水庫構成的生態保育區、生態綠核和重要水域空間。
九、構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點鎮—特色鎮—一般鎮”五級協調有序的城鎮等級體系
“中心城市”:揭陽市區(榕城區、揭東區),承擔行政管理、現代服務、文化交往等核心功能,并承擔粵東地區中心城市的部分職能。
“副中心城市”:惠來中心城區、普寧中心城區、揭西中心城區,是引領揭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沿海經濟帶建設的橋頭堡。
“重點鎮”:包括洪陽鎮、占隴鎮、里湖鎮、葵潭鎮、隆江鎮、靖海鎮、鰲江鎮、前詹鎮、棉湖鎮、五經富鎮等10個鎮,主要強化綜合服務,輻射帶動周邊村鎮發展。
“特色鎮”:包括云落鎮、高埔鎮、大坪鎮、南溪鎮、普僑鎮、大壩鎮、軍埠鎮、僑園鎮、仙庵鎮、京溪園鎮、良田鄉等11個鄉鎮,主要強化特色產業功能,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
“一般鎮”:包括梅林鎮、南徑鎮、下架山鎮等25個鄉鎮,重點滿足周邊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就業需求。
十、高質量建設產業強市
(一)加強市級統籌產業空間
全市規劃打造11大重點產業平臺,包括揭陽高新區、榕城工業園、揭東經濟開發區、中德金屬生態城、揭陽產業轉移工業園、普寧產業轉移工業園、普寧市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惠來臨港產業園、惠來靖海工業園、揭西縣產業園。
(二)打造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
形成“一核雙區”優化布局,以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為建設核心,融合惠來臨港產業園、揭陽高新區,開展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建設。
(三)保障高質量產業空間供給
全市劃定三級工業用地控制線,其中,一級、二級工業用地控制線優先布局工業用地以及物流倉儲等生產性服務業用地,三級工業用地控制線為近期保留、遠期可結合城市發展改為其他功能的現狀工業用地。
十一、優化陸海統籌發展格局
堅持陸海統籌、港產城聯動發展,優化形成“一廊兩核,三灣四區”陸海融合開發保護新格局。
“一廊”:沿海生態發展廊。以惠來沿海東西向海岸線和濱海產業大道為依托,整合海岸功能開發,串聯石化產業、臨港產業、濱海旅游業等產業,實現生態、生活和生產功能的協調發展。
“兩核”:粵東新區發展核、臨港空鐵發展核。粵東新區發展核聚焦“一城兩園”,推動港口、產業園區、中心城區有機融合;臨港空鐵發展核依托汕潮揭臨港空鐵經濟合作區,推動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流動增值。
“三灣”:城鎮服務灣、農漁保育灣、生態文旅灣。城鎮服務灣打造濱海產城融合綠色發展實踐區;農漁保育灣大力發展休閑漁業、深藍漁業、設施漁業,支持海洋牧場建設;生態文旅灣加快濱海旅游發展,展現生態文旅休閑風貌。
“四區”:大南海石化發展區、臨港產業發展區、空港產業發展區、海洋綠色發展區。大南海石化發展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石化產業集群;臨港產業發展區重點發展臨港能源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空港產業發展區重點建設集臨港綜合物流、遠洋重型物流、臨空服務等于一體的區域物流樞紐;海洋綠色發展區打造“粵海糧倉”、“海上揭陽”。
十二、構建“四圈、四帶、多節點”的歷史文化保護空間結構
“四圈”:即中心城區文化圈、揭西歷史文化圈、揭(西)普(寧)歷史文化圈、惠來歷史文化圈。
“四帶”:即陸豐—揭陽驛道文化帶、潮惠古驛道文化帶、豐順—揭陽驛道文化帶、濱海海防文化帶。
“多節點”:即洪陽鎮等歷史文化名鎮、西岐村等歷史文化名村和石牌關帝廟等各處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培育城市特色風貌
(一)打造三大風貌板塊
打造西、中北、南三個特色風貌區,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風貌特色,彰顯潮客文化。西部地區突出山體森林連綿起伏的生態風貌;中北部地區突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都市風貌;南部地區突出港產城融合的濱海風貌。
(二)引導五類特色風貌區
劃定濱海風貌區、傳統文化風貌區、樞紐門戶風貌區、現代產城風貌區、潮汕村鎮風貌區五類風貌區,通過特色風貌、城市軸廊、標志眺望、公共空間等方面的管控,引導下一層級城市設計工作。
(三)加強重點地區風貌管控
嚴格控制山邊、水邊、路邊、鎮村邊、景區邊等生態敏感和自然景觀重點地段周邊的建筑高度,不在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重要文物保護單位臨近區域等新建高層建筑,不在山邊水邊以及老城舊城開發強度較高、人口密集、交通擁堵地段新建超高層建筑,不在城市通風廊道上新建超高層建筑群。
十四、構建復合高效的綜合交通網絡
(一)完善“一主兩輔”航空網絡
預留揭陽潮汕國際機場第二跑道和第二航站樓建設條件,規劃新增普寧通用機場和惠來通用機場,形成以揭陽潮汕國際機場為核心的“一主兩輔”航空網絡布局。
(二)構建互聯互通鐵路網絡
規劃形成“六線八站”的高速鐵路網絡格局,快速直達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及相鄰內陸地區;通過粵東城際鐵路聯動空鐵港大樞紐,促進都市圈資源要素快速流通。
(三)打造“兩港十區”港口布局
依托惠來沿海港區和榕江港區,規劃形成“兩港十區”的總體格局,大力提升港口競爭力,打造廣東沿海地區性重要港口。
(四)搭建便捷暢通的高快速路網
規劃形成“四橫三縱兩聯絡”高速公路網,強化高速公路出入口與城市干道的快速連接。
十五、中心城區建設“一城五園”空間發展格局
“一城”:即核心城區,是促進活力古城和濱海新城城市核心功能集聚與國際形象提升的重點區域。
“五園”:包括臨空產業園片區、臨港產業園片區、北部產業園片區、南部產業園片區、揭陽產業轉移工業園片區,引導產業向“五園”集聚,形成以重點產業園區為架構、產業集聚區為支點的產業空間結構,強化龍頭帶動、錯位分工,打造粵東先進智造高地。
十六、按照“強產業、保民生、優配套”優化中心城區用地布局
(一) 構建“雙廊雙區”產業空間格局
以國道G206改線、環市南路為依托,重點建設“國道G206改線工業走廊、榕城十里智造走廊”兩條工業走廊;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強化高新區核心區輻射帶動能力,依托揭東經濟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構建“雙廊雙區”產業空間格局。
(二) 優化居住用地空間布局
按照中心城區人口調控要求,結合人口規模調控要求科學確定新增居住用地面積,城鎮居住用地占城鎮建設用地比重控制在35%以內,嚴格控制高層高密度住宅。
(三) 提升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水平
至2035年,中心城區規劃人均教育設施用地面積達4.8平方米/人以上;人均醫療衛生設施用地面積達0.6平方米/人以上;人均體育設施用地面積達0.6平方米/人以上。
(四)建立15分鐘社區生活圈
以社區生活圈作為基本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在滿足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基礎上,建立15分鐘步行可達的全覆蓋“社區生活圈”,銜接完整社區建設要求,因地制宜配置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場所。
十七、統籌中心城區公園綠地和開敞空間布局
(一) 推進“多點”生態空間質量提升
全面打造城市綜合公園—區級公園—社區級公園—專類公園四級城市綠地體系,推進重要生態節點建設,優化生態景觀,持續提升點狀生態空間質量。
(二) 控制舒適宜人的通風廊道
加強榕江南北河的生態保護,合理控制黃岐山森林公園、東湖公園、西湖公園等綠地周邊建設強度,構建東湖公園—黃岐山、榕江南北河等主要通風廊道,依山沿水順風,促進城市空氣流通。
十八、中心城區構建交通一體化發展格局
(一)做強做優客貨運樞紐
做強客運樞紐,規劃形成“1+3+N”客運樞紐體系;做優貨運樞紐,規劃形成“1+2+5”貨運樞紐布局。
(二)構建“四環六橫九縱”骨架路網
規劃形成“四環六橫九縱”骨架路網結構,以樞紐引領、互聯互通為導向,推進“縱橫環橋隧”建設。
(三)打造高品質活力交通網絡
規劃多模式公共交通方式,分類分區差異化管控靜態交通資源,統籌地上地下、路內路外的慢行交通空間,打造高品質的生產生活街道空間。
十九、中心城區建設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
(一)加強供水保障
以引韓供水工程及周邊水庫為水源,構建江水為主、庫水為輔的水源格局,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地。遠期水廠總供水能力達到95萬立方米/日。強化區域供水管網互聯互通,形成中心城區一張網供水系統。
(二)污水有效收集處理
新建地區堅持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統,已建地區合流制區域可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城區改造等對有條件地區進行雨污分流改造。遠期污水處理能力達77.6萬立方米/日,推動污水再生利用。
(三)提升排水防澇能力
加強內河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確保行泄通道暢通;新建排澇泵站24座,提高澇水外排能力。加強雨水源頭減排,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0%。優化、完善雨水管網建設,新建地區滿足3-5年一遇標準,舊城區結合道路改造和城市更新逐步改造提升管網標準。
(四)提升供電保障韌性
優化中心城區電網架構,推進城區內部電力通道建設,加強220kV、110kV變電站布點,新建220kV變電站16座,110kV變電站42座,提升榕江新城、磐東片區等區域供電保障。完善地下電纜通道,嚴格管控高壓通道寬度。
(五)完善燃氣輸配體系
完善中心城區燃氣輸配系統,加快天然氣互聯互通管網建設。依托長輸管線等主要氣源,配套揭陽分輸站、揭東分輸站等多個門站保障城區燃氣供應,同步建設高壓-次高壓-中壓輸配管網。
(六)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深化新型信息網絡全覆蓋,合理統籌中心城區通信基礎設施布局,規劃加快推動中心城區通信主干光纜建設,依據道路級別有序推進通信管道建設。
(七)健全固廢收集處理
加快推動揭陽市區環境園建設,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和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5%,城市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90%。加強中心城區環衛系統信息化、智慧化、綠色低碳化建設,完善中小型轉運站轉運體系,實現“零污轉運”。
二十、塑造“三山兩水一古城、兩軸一帶一半島、產城園鎮多組團”的中心城區景觀風貌格局
“三山兩水一古城”:保育黃岐山、桑浦山、紫峰山“三山”,榕江南河主河道及其仙橋河支流、榕江北河主河道及其楓江與車田河等支流“兩水”的山水格局,嚴格保護揭陽古城。
“兩軸一帶一半島”:“兩軸”是指依托黃岐山大道形成的城市傳統中軸以及依托環市東路形成的新城中軸;“一帶”是指自西向東串聯卅嶺、磐東、古城、中城、榕江新城、臨空產業區的城市發展帶;“一半島”聚焦榕江新城,建設產業新城、科技新城、服務新城、宜居新城。
“產城園鎮多組團”:依托產業功能、潮汕村鎮、山水田園等特色,形成老城傳統風貌區、綜合服務風貌區、現代產城風貌區、臨空產業風貌區、臨港產業風貌區、北部產業風貌區、潮汕村鎮風貌區、生態保育風貌區。
二十一、落實中心城區底線管控
(一)科學劃定城市藍線
中心城區劃定城市藍線范圍46.96平方公里。
(二)嚴格控制城市紫線
中心城區劃定城市紫線范圍0.1平方公里。
(三)合理劃定城市黃線
中心城區劃定城市黃線范圍1.46平方公里。
(四)分類劃定城市綠線
中心城區劃定城市綠線范圍0.31平方公里。
(五)統籌劃定工業用地控制線
中心城區劃定工業用地控制線范圍49.39平方公里。